【项目拆解组】京东东家“右脑人”讨论实录

拆解学院

younaoren2_副本

@变革家(Reformer),专注创业项目拆解,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平台方、领投方、项目方各有动机,经常让股权投资者成为“接盘侠”。@变革家 让您更全面考虑问题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说明:本文内容来自变革家针对股权众筹平台“京东东家”上正在众筹的项目“右脑人”进行的专项拆解组讨论观点实录,其中组员姓名已隐去。

拆解组讨论形式:以引导员根据项目拆解的关键点提出问题做指引之用,群组自由回答参与讨论,分析师做观点总结。

引导员:“右脑人的用户群体有哪些特征?

Muses:年轻人、喜欢上网、喜欢虚拟交流

姜: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人

余:有创造力、好奇心、表现欲、好社交、愿意分享、学习和接受能力强

KWAZII:求异心理、崇尚与众不同、90后

陈:长期稳定的兴趣爱好可以形成个人标签

分析师:从用户的职业特征主要是艺术设计类从业人群。从用户的文化属性特征来看,主要是具有想象力、创意力、张扬个性,行事风格更具个性化的一群人。

引导员:这些人喜欢的内容有什么特征呢?

余: 内容一定要具有创新性、不拘泥于传统,但同时还应对与社会需求匹配。

陈:喜欢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自己喜欢发的内容,一类是用户自己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的共性特征都是新奇好玩,但对用户而言心理诉求是不一样的,自己发的需要彰显自己个性,自己看的需要有冲击力,包括视觉冲击、思想冲击。

静:UGC社交平台用户积极参与到在线社交网络中,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内容消费行为指用户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消费他人创建的内容,以满足娱乐、学习等需求。

分析师:平台上的UGC内容属于用户对世界表达感受的内容,这群独特的人群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独特的内容,所以这类内容具有强烈的用户个性化印记,也因为这种个性化的印记,才让这群人感受到归属感,这就是内容对这群用户的价值。

引导员:这些用户生产好玩的和好看的内容的驱动力来自于哪里?

坚:打发碎片时间、娱乐或实现能力变现。

陈:认同感、形成影响力、自我表达、社交分享等心理需求;认同感包含社会认同及找同类、建组织的需求;但二者一个是单向传播,一个是双向沟通,仅仅只是生产→传播构不成社交。

姜:感性刺激;在看到新奇好玩的东西时,会激发个人内心的种种感受,形成意志的通畅,就是那80%的兴趣点。

分析师:内容的生产者要分类,一类是专业生产者,也就是一些大V,另一类是普通生产者。大V的驱动力是建立影响力,吸引粉丝,建立大V的形象之后,可以商业化。普通用户的生产动机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渴望得到他人的共鸣和认同。

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大多数的社交平台上,用户呈现一个1:1:8的比例结构:10%的人生产内容,10%的人转发、流通,最后80%的人只是消费,生产率很低。这对于UGC内容型社交平台来说,生产型用户比例很小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也有可能平台用户人人把自己当成大V,这就取决于用户之间的认同是否像滚雪球一样,形成正向循环。从“以用户为中心来运营”的思维升华到“让用户参与运营”,用户产生内容(做好产品)人和(选对群体)。在UGC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核心用户,要维系好核心用户。

引导员:“右脑人”的消费群体有可能是内容生产者的粉丝吗?

陈:消费群体有可能是内容生产的粉丝,但也看内容生产者的生产的是什么,在“右脑人”里的消费的更多是希望通过大众的脑力解决问题的,不过也不排除指定回答,比如去知乎的邀请。

引导员:消费动力是为了寻找刺激大家认同这一观点吗?

姜: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其实很多人就是为了找个乐,爽一下,心理学上的意志通达。但是再娱乐再刺激也好,一开始就应与能力有偿服务挂钩,要么以后用户理解重新定位会更难。

分析师:包括但不限于,双方都有获取新知识的需求,我有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而需要别人帮忙,两者一是从内容消费的角度,一个是消费众包的角度去思考。

引导员:既然大家对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驱动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这种驱动力是否持久呢?

姜:对于UGC的平台来说,我认为内容生产的驱动力很难持久,消费也很难持久,替代的平台很多,比如我可以去知乎,可以去微博看段子,可以去豆瓣看。

余:是的,用户的转移成本太低、参与度低、低频、低粘度、驱动力不足,并不是刚性,维持难度大;

张:驱动力是否持久主要是看内容是否新鲜、有变化,新闻客户端可以持久因为新闻总是新的,创意类内容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引导,只靠用户ugc的话,持久性肯定是有问题的。通常而言,这类的社交平台都有个盛极而衰的过程,刚开始都是靠新鲜感吸引用户。但如果达不到微信、微博这种刚需性社交的功能,很容易走下坡路。所以对于平台运营而言,极其考验平台对于内容的引导性。

陈:平台本身也没有做一个定性:求精还是求多;拿韩寒的One来说,就是求精的典型,以团队智慧突破个人能力上限;平台用户的持久驱动力在于a.价值匹配公平合理、变现是否具吸引力 b.运营进化 c.创意人才持续进驻;同时增加门槛设立,比如独家服务创意人才,或者算法匹配。

分析师: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这种新奇好玩的内容的生产还是有点门槛的,大家持续生产哪有那么多有趣的料、包袱。从消费的角度看,这种感性刺激的内容,内容域太窄、内容形态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腻味。就像前几年火的留几手,今年的papi酱,内容重复单一,用户就腻了。持续生产内容确实有门槛,可内容本身容易复制传播,门槛壁垒不高。

引导员:大家所认识到的驱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①低频、非刚性、②难以持续生产有料内容、③需要PGC引导,是这样吗?

分析师:这一类平台的日活曲线是呈下降趋势的,僵尸用户会越来越多,从现在来说肯定会有爆发的过程,但很难持续下去,毕竟目前来说平台提供的价值不高,需要有变化,当然,3.0马上就要来了,现在的2.0版本只是个社交平台,目前用户活跃度很低。爆发过后,会产生大量的一次性用户,对于这样的平台,不能看注册用户量,看日活。

引导员:那么接下来讨论3.0切入交易环节的问题,右脑人3.0的创意力交易平台,发布需求的是哪一类群体?发需求群体特征和场景是怎样的?

坚:我认为那些还是有需求,一方面是创意人士的个人能力发挥,企业获取价值信息的一个去中心化匹配。而娱乐社交的话,意义就不大。

陈:右脑人官方构想的发布需求的群体是企业和个人,但企业发布需求拼不过猪八戒等威客巨头。同时,右脑人平台鼓励“疯子”文化、右脑思维,需方的需求场景估计不会做标准化,也难以标准化,解决的就是随性的、碎片化的一些需求,一定得和知乎类的严谨平台区分开,所以本身社交元素也很重。用户会感觉这个app就是一个装着若干疯子小伙伴的辞典,发到里面的问题可以得到各种脑洞大开的回答。这里需要的不是学术性的严谨,而是疯狂的脑洞。

张:一类是社交驱动的,吸引他人注意力,产生互动,增加存在感。另一类是确实需要解决问题的。而在右脑人上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筹资源,比如提供一些渠道什么的,和猪八戒类的完全不同。个人来说,一部分就是靠打赏刷存在感,希望更多人和自己互动,满足社交需求,个人解决问题方面来说,可以有多种,比如主观性建议、方案筹集、答疑解惑,专业性一般不太强。

姜:是的,所以项目方设定的这个需求发布者不可能实现,这和他现在已有的用户根本不是一个需求场景下。即便是对于个人,如果是为了相对专业的需求,那么大家为什么要选择右脑人,为什么不选择更直接的知乎呢,或者像在行这样的。另一方面来说,讨论右脑人3.0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他能否从2.0顺利过渡到这个阶段,如果到不了那就什么都是白扯了。

吴:发布需求现在来看是个高度非标的场景,缺乏定义和引导,普通散户很难会想到去右脑人发需求,也很难被满足;需求太发散了,很难聚集相应的创意生产者,偶尔一两个点子只有话题效应,难以形成规模。2.0其实已经证伪了,走不通,3.0在讲新的故事。

分析师:分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平台内容的风格和氛围,以及用户群体的特征;发布什么样的需求,在发布需求的时候会有一种设想的答案预期。不过,这可能会事与愿违,企业多数需要一种更加科学严谨的创意体系。而与右脑人用户脑洞大开的风格可能难以兼容。

引导员:在讨论接下来的问题前,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吴总提到的2.0过渡到3.0的问题?

张:3.0要做的事和现在2.0的用户人群根本就不搭界,3.0要做的事是完全新事,而且如果上的话,会破坏现有的人群场景。而且我觉得这个产品的范儿还没出来呢,现在只是打了个基础,还没定性,运营也还没有发力,6000种子用户也还没发挥任何作用。对于项目方提到的其它那10万用户,团队无法深度运营的不能算种子用户。

姜:2.0只是3.0的一个很小的部分,10万用户对以后的目标来说也影响不大;3.0其实就是加了个发出需求的模块,调性主要看需求的内容。关键是2.0也没有举起人气,一个十几万的用户量就来奢望变现,根本就不是这个阶段干的事,现阶段谈变现确实有些急功近利。

吴:我玩了下2.0,说实话几分钟内不知道这app是干啥的。3.0中需求的定价是主观的,而且每个需求都不一样,定价也没法用市场自发调节,没法很好的和创意方匹配,初期交易火不起来就麻烦了。

分析师:2.0已经把平台的范儿固化一下来了,3.0的交易模式会破坏2.0的范儿。范儿就是一个社交平台的风水,把风水破了,得不偿失。所以,它的3.0和2.0冲突性是很强的。总不能2.0是一个事,3.0是另外一个用户逻辑和场景吧,二者之间如果连“范”都不能统一的话,根本不可能实施。除非想另起一摊事儿。

引导员:由于3.0切入了很重要的功能交易,且还有一定破坏性,那项目的核心诉求是为了盈利还是有其他目的呢?

姜:我觉得现在项目方在现阶段上的创意交易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日活,做一些拉新。但是,如果是希望通过补贴来拉新或者提高日活,那么这很可能大量产生一次性用户。其实本质上这个项目就是个社交项目,只不过给社交加了些功能用来增加粘性。这种app很难承载很体系化的创新内容,更多的可能是灵光一闪。

张:目前的核心肯定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增加参与度、活跃度。很多人还是会被打赏吸引的,而且团队初期会拿一部分补贴给所有参与者。这个补贴是拿出平台提成的一部分,可以持续做的,前期力度肯定要大一些。而且我觉得右脑人上面的需求大部分都将会是很低赏金的,是一种偏娱乐的脑力分享。所以不需要太认真。都不满意也不用太较真,这个和猪八戒不太一样。

陈:前面提到了用户的关键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得给这些用户留下来的理由,提出交易功能也就是在提高用户粘性。由官方主导发布的需求撑不了多久,持久力还得看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真正发布需求的人。如果按“元/人”来算,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线上对单个人来说很容易的需求会很多,有时要的就是量和个性,右脑人的很多需求会被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覆盖,只有其体量大于这些传统媒介的需求才会到右脑人。

吴:右脑人强调了娱乐切入,比如求个tfboy的签名,娱乐切入的需求价值不高。偏娱乐的话跟万众创新就远了点,根还在社交。

 

拆解组初步投票结果(仅面向VIP会员开放。VIP会员福利大放送进行中,申请点击:https://jinshuju.net/f/NJbbuL

 

以上就是本期“拆解组”精彩观点。讨论时间很长,部分内容未全部呈现。想了解和参与更多创业项目精彩讨论,请参与下期“拆解组”预报名:https://jinshuju.net/f/i5WYfQ 。如有疑问,扫描如下二维码咨询详情。

小辫子二维码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