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家,专注创业项目分析,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
透过光鲜的外表看本质
我见过一位创业者背景很好,曾经成功创过业,并在BAT担任过高管。他说要做一种很酷的机器人,并提出了“智能家庭”的概念。这种机器人能干什么?他也不知道,但他认为也许将来能在家里发挥重大的作用。他自己拥有海外研发的背景,他的合伙人可以整合供应链,硬件制造也不是什么问题,看到这儿可能一般的天使投资人觉得OK了,听起来也比较符合创业潮流的大方向。
我们在机器人领域也看了很长时间,未来三、五年这肯定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方向。当时我有几个问题:既然你要做机器人,那你真正花过钱买过机器人吗?答案是没有;你的合伙人能整合供应链,他以前所在的工厂是否跟机器人生产相关?答案是只在硬件公司某个工厂里呆了不超过三年,也不能给出一些案例;你提出所谓智能家庭,研究过这个行业里面的创业公司没有?答案是不怎么了解;最后,产品的模型和Demo也没有。
综合这几点,这个创业团队最后能够剥离出来的,只有一位BAT专家级工程师这个金字招牌。这样一个2C的项目,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东西,不知道用户数量,很难去预估他一年能卖多少机器人,不知道如何为这个项目估值,只能按照这位创始人过去最高级别年薪,商量出一个价格。现在事实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能在座的各位天使投资人中,做技术出身的并不多,大家很容易被做研发的人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术搞蒙。你不懂他们说出来的那些术语,也不知道怎样去跟他们谈,而且多数情况下,你在面对技术团队的时候会很害怕,怕自己暴露了在这方面知识储备的不充分,怕被人家嘲笑,所以你在谈价格的时候也没有底气。
这个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看项目的时候,开始可能会觉得创始人的背景十分光鲜,实际上几个问题追下去之后,就可以大致判断他有没有真正的实力。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抽象出来的,跟你懂不懂具体的技术,实际上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所理解的“二次元”
80后在1999年用QQ开始接触互联网,经历过完整的PC时代,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大规模爆发。
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PC时代的用户群体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消费主义的群体。80后从大学毕业、参与工作到有自己的家庭,并且进入了下一个消费模式,大概是十五年的时间。到2015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变化,新的用户群又成长起来,90、95后在重复过去80后的成长过程,但是他们没有经历PC阶段,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二次元其实就是连接用户群体的亚文化,而亚文化实际上代表了年轻人所热爱的东西,比如他们都喜欢看《海贼王》、《火影忍者》等。所以到了这个时间点,这个群体的更替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变的过程,实际上是跟着用户成长的过程。
综合上述两点,1999年是PC互联网元年,那个时候要抓住一切跟互联网有关的创业者和投资机会,比如马化腾、丁磊、张朝阳等。现在再在这些领域去创业或者投资,用传统的方式去抓年轻的用户群,很难再重复三大门户的辉煌。
他们已经在市场上成为巨人,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会向下去渗透,现在得去抓细分的品类,抓年轻用户关注的范畴和认知路径,二次元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太看二次元的东西了,这是我们前年投的主要方向。
但是我觉得“二次元”还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把年轻用户的文化认知分成一个品类,方便大家理解。但是我觉得二次元只是年轻用户群体中一个分支人群的标签而已,标签化对于用户群体的认知实际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按2014年的报告,中国只有2000万的“纯正”二次元用户,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洁癖特别严重,如果不是一个二次元属性的人,硬要挤到这个圈子其实是不被认可的。这个群体自我认知、排斥的特性是非常强的。不搞清楚这一核心点,盲目去投二次元的话,基本上投不到真正的好项目。
二次元社交类其实有很多APP,但是根本做不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户太少,像微信这种覆盖绝大多数上网群体的APP非常少。基本上一个APP应用能做到一亿以上的用户,就很了不起了;社交类的APP能够通过800 – 1000万用户的瓶颈就不容易了,更何况是核心用户群体只有2000万的APP。二次元社交APP本身就没有太大意义:首先,社交肯定不是他们最强的需求;其次,二次元用户的动手能力比普通用户强太多,他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优质内容。
我们后来发现一个群体特别有意思,他们非常喜欢Cosplay。这群人对文化的认知绝对透彻,而且粉丝群足够大,一个Coser的粉丝可能是50 – 100万。如果我手里有几十个Coser,那就掌握了大量的粉丝群。所以我们就投了Cosplay社团的项目,名字叫304(杭州次元文化)。自夸一下,这是我们目前看到在二次元领域非常不错的项目,刚刚完成A轮融资。
所以对于二次元,你对它的理解是不是很到位,直接决定最后能不能投到好项目。其实像这类的概念过去有很多,比如Web2.0、O2O、智能硬件等等,每个时期都会出现新的概念,你对这些概念的认知如果是人云亦云,或者还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程度,最后发现你投资的或看好的项目基本上都被淹没掉了。
如何判断一个好的IP
我觉得IP应该是近几年大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了。
过去,大家在IP上尝到了不少甜头,在版权的灰色地带,从游戏、影视剧入手赚了很多钱,可能早些时候你们玩的《海贼王》、《火影忍者》游戏有些是盗版的。那个时候大家已经意识到,IP原来那么重要。
现在像《花千骨》的电视剧和手游联动也赚了钱,《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也都是优质的IP,不仅本身赚钱,其他的一些衍生品也很赚钱。
好的IP有固定的忠实粉丝,从投资的角度,粉丝的定义是非理性消费群体,不止是简单的喜欢,粉丝基本上都会非理性消费。中国的传统动漫领域其实并没有特别强的IP,相对来说日本的《海贼王》、《火影忍者》等等还是比较赚钱的IP。
判断一个IP具不具备投资的价值,有几个标准:
第一,粉丝数和粉丝质量;
第二,是否具备跨界产品联合的能力,比如说《爸爸去哪儿》就很适合做成休闲类的小游戏,而且群体广泛,那它就是一个跨界的好IP。
这种跨界“养成”IP很难,如果团队在内容创作上有实力,可以先开发一个IP,但不以文字的形式去发表,而是拍成网剧或者做成动画,一边做一边看市场的反映,如果反响特别好就可以加大创作力度,并且融入新的内容进来,变成一个可持续性创造并且有投资价值的IP;或者培养一群人写各种小说,将来谁能卖钱了,再去投更多的钱,这种方式过去也有无数的人尝试过,然而并不那么奏效。
影视剧的投资门槛实际上比VC更高
我觉得大家对于明星参与影视投资有一个误解。我有一个投资人朋友在圈内做影视剧投资很厉害,命中率非常高。他跟我提到一个观点:不要以为有钱就能投影视剧,影视剧的投资门槛实际上比VC更高。
第一,你对市场要有个预判。拍完电影还要去预热,再跟院线去排期,最后才能上映,观众还不一定买账。这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通常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我们早期股权投资也是一样,不是说投完就OK了,还要花时间帮它、等它成长。
第二,你能不能带动行业内的资源。要能挑到好剧本、整合好演员,这点很关键。最近《女医明妃传》很火,这个剧当时拍的时候成本很低,老板挑剧本很牛,知道这个题材肯定会火,古代的女性有自我意识并且从头开始努力,中间有一定的波折,女人会非常喜欢看。它并没有完全尊重历史,可能把几个人的故事揉到一个故事上。我们认为仙侠题材一定会火,从《琅琊榜》到《花千骨》,你会发现这类题材在中国出一个火一个。
第三,后期的宣传、发行以及渠道。一般的投资人没有这个能力,除了钱什么都给不了,影视行业实际上比想象中更复杂。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很高端的位置上,可能连好的题材都碰不着。
明星实际上也不具备很强的整合能力,也只是说在某个领域很牛,如果说早期需要一定的知名度打开市场的话,这种合作还是不错的。
正文内容来自天使茶馆。了解更多决策参考信息请添加变革家小秘书(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或直接点击会员链接:https://jinshuju.net/f/Z7rfJh;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变革家”;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