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拆解互联网金融6大骗术,投资人是如何沦为炮灰的?

金融

6

变革家,专注创业项目分析,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金融把戏背后的逻辑往往近乎荒诞,试图剥离互联网金融骗局的层层假象,白描出高危平台的画像,同时淬炼出一些防骗关键词,梳理出当下流行的6大骗术,帮助投资人提高免疫力。

2016年7月,伯纳德·麦道夫已经在北加州的一座联邦监狱服刑满7年了,但这只是他牢狱生涯的微小片段。这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庞氏骗局的炮制者、前纳斯达克主席在设计掏空华尔街精英口袋后,被判监禁150年。

庞氏骗局的玩法说穿了就是空手套白狼,用新投资人的钱支付老投资人的利息和收益,只要不断有“接盘侠”,就能一直维持繁荣的假象——这种花招绝不是空前绝后的,在麦道夫骗光这些顶级投资人180亿美元以前已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如今又在国内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衍生出种种“变形记”。

比如去年9月,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在网上销售的理财产品“日金宝”就“完美”复制了这种骗术,高达430亿元资金正中圈套。它在封闭的有色金属市场内拆东墙补西墙,前期不断引入流动性推高商品价格,后续投资资金难以为继时便即刻崩盘。20余万投资人和300多家机构像当年华尔街的那些富豪俱乐部成员一样深陷泥淖。

e租宝的骗术也大同小异。当运营成本总是大于平台收益,e租宝也选择了剑走偏锋:为了继续忽悠新资金投入来填补前期造成的天量巨坑,竟然虚构了九成以上的融资标的,超过90万投资人接到最后一棒,才发现自己只是惊天骗局里可怜的炮灰。

根据2015 年7 月18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等。

这些新兴金融业态在带来行业创新转型和服务便利升级的同时,也因其蓬勃和新鲜感成为骗子挖苦人性的阵地。轻易相信投资收益神话的人注定要在这里失去所有。挤兑、停业、跑路、经侦介入、破产的绯闻暂时不可能停止纠缠这个年轻的名词。

尽管来自决策层的整改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全国网贷行业半年报》依然显示,仅P2P上半年就揪出了268家问题平台。

不过,一旦骗术被揭穿,这些金融把戏背后的逻辑往往近乎荒诞。

本文就试图剥离互联网金融骗局的层层假象,白描出高危平台的画像,同时淬炼出一些防骗关键词,梳理出当下流行的几大骗术,帮助投资人提高免疫力。

骗术,关键词:不靠谱的高收益

超出常规的高收益永远是骗子们的不二法宝。据说在佛罗里达上流社会的高尔夫球场上,麦道夫的客户一边对投资长期稳定的高回报洋洋得意,一边也曾戏谑这个传奇人物,“这样高的回报,难道你在欺诈?”——在被卷走全部家当后,他们才发现这个玩笑一语成谶。

这个精明的犹太人深谙华尔街的投资心理,他为投资人设计的圈套是每月盈利1%~2%,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都能稳收年息12%~24%,这让整个骗局维持了20年之久。事实上,国内目前曝光的问题平台收益也通常高于普通银行理财数倍。

今年4月,百亿级P2P理财平台中晋资产管理公司被查封,其设计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大致在8%~16%间,再加上产品经理给出的高额返利,实际收益可达到20%以上。更离谱的是,它还设计了一种无法赎回本金的永久合同,承诺年化50%的收益率,假设投资人投100万元,接下来每年都能拿到50万元的利息,两年就可以回本,在超高收益的引力下,不少人失去理智。

再以轰然坍塌的大大集团为例,在短短数月内,它曾疯狂扩招20万员工,队伍之壮大可媲美行销全球的跨国巨头,其产品许诺的年化收益率在8%~13.5%之间,但出事后据前员工披露,公司内的业绩提成居然达到20%,也就是说每个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必须维持在30%以上。

e租宝向投资人承诺9%~14.6%的年化收益,加上理财师提成1%, 其理财产品的运营收益也至少要达到10%~15%方可保本。

今年2月,倚仗地产概念发行产品的鑫琦资产5000名投资者的19亿元资金被爆无法兑付,它曾许诺13.2%的年化收益,个别10年期的产品月息最高达到2%,也就是年化收益24%。

高收益是骗子们打出的最有力王牌,也是针对入局者的攻心计。但稍有投资常识的人应该都知晓,即使是公认为“股神”的巴菲特过去40多年的年化收益率也不过20%,甚至有很多年份是跑输标准普尔指数的,个别年份投资收益更是负值。

超高收益的出现,要么使用了高杠杆,要么就是类似博彩那样的偶然概率。我国曾长期以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作为利率保护上限。而根据2015年8月最高法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骗术,关键词:浮夸的名头、国际范儿的包装

2014年2月底,中欧温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突然失联,北京朝阳区一位投资者自杀坠楼,惨烈揭开了这桩涉及5亿元的P2P诈骗案。这个看起来仿佛有“中欧”背书的公司这才脱去“高大上”的外衣,暴露出骗子的本相。

据笔者了解,当初在外宣时,公司高调为其董事长贴上“深圳政协委员”的标签,宣称高管皆有海外留学和金融机构工作背景,骗倒了不少迷信“国际范儿”的投资者。但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发现疑点,这只号称“注册资金1亿元,主要产品包括P2P、基金、PE”的“公募基金”业务员却常常出没于大型商超、广场、小区摆摊发传单。

在名字上埋有玄机混淆视听的手法并不稀奇,有些金融骗子喜欢在名字上大做文章,可以成为投资人去伪存真的第一道红线。早在2007年,乘着牛市的快车,“瑞士共同基金”悄然上线,来头更是惊人,自称是“全球最大基金”,与伦敦证券交易所、摩根大通等合作,由CHEVIOT家族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于瑞士首都伯尔尼,协助全球投资者管理资金达90亿美元。

实际上,英国确实有一家名为Quilter Cheviot的知名投资管理公司,但所谓“CHEVIOT家族”无从谈起。互联网销售模式使这家根本没在证监会备案的“野鸡基金”迅速聚拢了超过13亿元投资资金。

近几年,相同的逻辑还被应用于“香港VS投资基金网”、“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纳斯达克全球投资网”等等,利用耳熟能详的国际元素获得投资者信任成为最简单粗暴的骗术,而中投、汇金、建银、瑞信等一流金融机构的名字也可能被“排列组合”,为互金平台增信,投资人应该深入查清公司真实的“基因”。

“投资人要注意不能轻信‘基金管理公司’的名头,如果是公募,应该拿得出证监会授权批准的业务资质,如果是私募,投资人有100万起投、净资产1000万以上等门槛。”一位资深互金行业从业人士对笔者表示,即使是中欧温顿,它的整个工商注册流程也是合法的,“基金”的名号并不一定能够背书。

骗术,关键词:熟人传销、高返利游戏

笔者注意到,从已经被披露的各种问题互金平台性质看,有不少涉及浓重的“金融传销”意味,大大集团正是去年被曝光的一宗传销式金融骗局。

据记者了解,其拥有的“天文数字”般的员工都是传销链条上的环节,每个试用期员工必须购买5000元以上的一年期“大大宝”,想要转正的员工则必须再购买5万元“大大宝”,所以不断由员工发展“下线”,内部集资的体量就相当惊人。

还有一个被银监会四度发文警示风险的外来互金平台“MMM互助金融社区”也是传销典型。其实早在1994年2月,俄罗斯人谢尔盖·马夫罗季就创办了MMM,注册资金仅为10万卢布(当时约合1000美元),因为利用传销的金字塔式投资返还方案吸引投资,后以诈骗入罪,刑满释放后却重操旧业并传入中国。平台宣称其线上产品日收益1%、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短时间内就俘获了大批投资人,仅两个吸金账户就累计非法集资3.23亿元。

而MMM并没有任何实际产品,不对接任何产业,不产生任何现金流,仅通过设立推荐奖、管理奖的方式发展下线,拉亲朋好友入伙。这个暗箱般运作的平台此前已经多次崩盘冻结,由于在国内没有注册实体,服务器安置在国外,公安机关甚至无从介入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高返利游戏也成为非法集资的套路之一。一些问题平台通常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使出眼花缭乱的返利花招,利用循环消费、消费返还、网络加盟和消费增值等名目众多的“马甲”和复杂的返利算法来迷惑投资人,本质都是给出超乎寻常的返利比例。

比如“美国华尔街全球私募基金网”就曾以高额返利煽动投资人发展其他人入会加盟,介绍费高达投资总额的10%~12%。而高额返利也是中晋吸引投资人的把戏,据悉,中晋合伙人计划曾打出“5万起投,新开户送5000元老凤祥黄金,产品时间两个月”的宣传,相当于返利10%,此外,客服还私下与客户约定账面外“两到三分”的额外回报。

骗术,关键词:“黑盒子”操作、铺天盖地的广告

投资一笔钱,至少应该了解钱的去向,这个最简单的投资逻辑,却在互联网金融的骗局中被反复颠覆。据笔者者观察,无一例外地,问题平台都说不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理财产品信息模糊,债权投资方向含混。

即使是美国金融史上最老到的骗子麦道夫,同样是宣称其投资资金可以在平台上自动错配,投资人只是抱着“稳定的长期收益”,始终搞不清楚借款人是谁,对方又如何计划归还本息,更别提对项目风险作出理性评估了。

而这些“黑盒子”理财产品的背后,很可能是互金平台自设了资金池,这已经触犯了监管底线。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了P2P网络借贷机构的信息中介性质,禁止平台设立资金池。

之所以明文禁止,是因为一旦有了资金池,所有风险就系于互金平台一身,平台自己变成了类似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模式,将投资者的资金先汇集到平台运营商的账户,再拿这笔钱来匹配项目。一方面,由于平台对这些资金拥有了控制权,一旦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平台就可能关闭或停业;另一方面,平台也可以利用资金池来垫付逾期项目或代偿坏账,达到掩护跑路行为的目的。

但因为投资人对资金实际投向缺少把握,资金池模式极易被问题平台钻空子。此前里外贷和上咸bank都由山东商人操盘,平台上的价款却悉数投入其名下房地产企业,两者非法自融超过10亿元,最后爆发提现危机,炸响了2015年的首个行业惊雷。

根据行业资深人士的总结,投资资金进出账通过公司账户、资金流转经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银行、借款协议与平台借款人合一、活期产品对接基金公司货币基金等特征都能降低平台私设资金池的概率。

一些已经曝光的庞氏骗局中,平台控制人除了拿一部分新资金填补利息窟窿外,还用于大量投放广告或者找明星来站台,营造财大气粗、平台资金运作良好、投资丰厚的假象,殊不知剩下资金已经全部转移境外或他人名下。

比如e租宝出事前就曾出手阔绰地投入广告,先后在央视黄金时段露脸,冠名安徽卫视,在上海、北京地铁的主要线路和部分城市高铁检票口都曾亮相;鑫琦资产力邀曾饰演《还珠格格》中“皇阿玛”的张铁林成为形象大使,并在2015年的公司年会上邀请了上海电视台主持人程雷,歌手姜育恒、蒋大为等。

骗术,关键词:超豪华写字楼、超偏远办公地

P2P网贷是互金行业踩雷的重灾区,想慎重判断平台是否可靠,需要综合调查大量基础信息,而所有受骗的投资人都是在高回报的诱惑下,一知半解地入局。这些基础信息包括平台是否通过 ICP 备案,是否将财务信息、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内容显示在官网上等等。

而在亲临办公地址后,投资人将面临着一场识别能力的考验,因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况,但相同点在于两种极端状况都呈现出眼前这个互金平台的疑点。

一种状况是,纯诈骗平台往往采用虚假信息,比如注册信息、合作公司、管理团队履历、办公地址照片等多处造假,甚至有些诈骗平台网站页面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绝大多数纯诈骗平台也没有实际办公场所,为了防止出借人实地考察,这些诈骗平台在网上公布的办公地址都异常偏远。

另一种状况也密集出现在问题平台上。一些P2P和股权众筹公司专门针对年轻投资人的心理,将门面装点得格外豪华。对于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对投资理财有热情、专业知识约等于零的70后、80后甚至90后投资人来说,核心商圈的高档写字楼就相当具有说服力。

比如中晋当时就在外滩豪租了三座大楼,包括外滩5号、外滩8号和广东路102号,其中外滩5号建于1925年,曾是招商局和海运局办公楼,现在也是国际知名的顶级消费综合场所。在陆家嘴(23.220, 0.07, 0.30%),中晋系还盘踞了金茂大厦的2、6、44楼,以及环球金融中心70楼。除了上海外滩,中晋在南京西路租下超甲级写字楼会德丰国际广场与嘉里中心二期。

根据中晋官网显示,截至2014年底,仅中晋资产总办公面积就达到了18119.38平方米,以此推算,整个中晋系每年的租金支出达亿级,理性投资应该考虑到公司经营的实际状况能否负荷的问题。

事实上,建立网贷平台极为简单,只需要购买或租用服务器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花2000元购买网页模板即可大功告成,办公场地作为投资人可以直观判断的重要依据还是值得一游,但建议各种基础信息综合分析。

比如一家经常变更注册地的平台却同时在CBD拥有奢侈办公场地,就会显得反常;再比如一家平台既在不惜成本地烧钱打广告,又出入高档写字楼,便需要分析其实际的盈利能力。对于身上兼具几个“骗术关键词”的平台,则更应谨慎对待。

骗术,关键词:“秒标”、饥饿营销

另一个特别值得引起关注的平台疑点是“秒标”现象。依然是在“重灾区”P2P 网贷平台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为了招揽人气,有时会发放高收益、超短期限的秒标,具体的行骗方法就是通过网站虚构一笔借款,由投资者竞标并打款,网站在满标后很快连本带息还款。

这种方式将虚增交易量和虚降坏账风险,误导投资人,并且在短期内吸收大量资金,却不进行冻结,存在金融诈骗的风险。由于秒标的标的不产生实际价值,极易被用来堆砌庞氏骗局。

2014年6月27日上午,刚刚成立的新平台恒金贷正式上线,下午老板就已失联,刷新了网贷跑路的雷人历史。平台上午发布的秒标标的总金额为20万元,年利率为8.8%,最低投资额为50元,因条件优惠,不少投资人试水“打新”,谁也想不到下午公司官网就全面瘫痪,任何渠道都无法联系客服。

因为根本不可能产生真实的价值和效益,所以秒标现象风险大增。更早些时候的“淘金贷”也曾在注册日推出秒标活动吸引投资人。然而几天后,淘金贷网站就已无法打开,案件嫌疑人终在甘肃落网。

据记者了解,秒标往往造成饥饿营销的假象,骗子“装修”完一个网贷平台后,制作一套假公司证件或套用其他公司证件,再凭此注册一个域名并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接着就给网友秒标的利诱,待投资者上钩后将资金打入网站在第三方平台的个人账户中,最后将资金提取出来直接跑路。

此外,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还对笔者总结了多条过滤P2P平台道德风险的经验,比如在P2P平台成交量的月度数据上,如果连续多个月份出现周期性波动,每个月同一天出现相同的成交量,极有可能是以新账补旧账的原因。

与行业动态的结合也能成为判断依据。201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而有做房地产业务的平台却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资金量飙升,徐红伟判断其可能挪用资金。

另有平台一段时间内投资人数与交易额出现反方向的变化,徐红伟怀疑其存在数据造假。而连续一段时间,投资人数和交易额下降过快,他则认为可能是投资人预感到风险,正在快速地撤资。

尽管甄别平台的方法确实复杂,但互联网金融平台犯罪的经侦难度极大,一旦平台坍塌,投资人极大可能血本无归,必须充分理性地投前调查。据经侦办案人士对记者解释,许多问题平台甚至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网站框架工程设计和数据管理维护,定期销毁、清洗企业交易记录、人员架构、信息通讯等关键信息,或者依托外省甚至外国的网站服务器。还有犯罪组织主要头目身居国外,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指挥国内人员从事犯罪活动,或者将受害人资金转移至境外洗钱消费,增加了侦查机关从源头上摧毁打击犯罪网络的难度。

已立案的那些互联网金融“巨雷”

1、泛亚陷入430亿元兑付危机

2015年4月,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媒体报道,共牵涉22万户投资者、430亿元资金。在昆明、上海等地,投资者聚集维权。兑付危机的起因,是泛亚推出的一个叫“日金宝”的活期理财产品。宣传中,该产品“保本保息,资金随进随出”。2015年12月23日,昆明市政府发布通报称,泛亚在经营活动中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侦查。

2016年6月22日,昆明市政府通报泛亚涉嫌犯罪有关情况。通报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单九良等1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查控了包括7万余吨有色金属在内的一批涉案资产、资金。其间,4月1日—6月15日,泛亚有色案件有27974名投资人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注册登记。

2、e租宝非法集资500余亿元

2015年12月8日,新华社报道,e租宝及关联公司涉嫌违法经营活动被调查。从2014年7月e租宝上线至2015年12月被查封,“钰诚系”相关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警方初步查明,e租宝实际吸收资金500余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名。

2016年7月18日晚间,公安机关e租宝案件专案组发布公告,通报e租宝案投资人申请身份信息复核已经截止。

3、大大集团非法集资40亿元

2015年12月 23日,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大集团被媒体报道因涉嫌非法集资4名高管被羁押,警方冻结了大大集团账户,发现其账面上仅剩1亿多元资金,但如果要实现投资人资金完全兑付,可能需要40亿元左右。2016年6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受理大大集团非法集资案。

4、鑫琦资产19亿兑付危机

2016年2月,陕西鑫琦资产上海分公司被爆出兑付危机,遭投资人围堵。2月18日,鑫琦资产在官网发布公告,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资产兑付;资产兑付,并协助限期变现;投资人可成立债权人委员会,负责兑付资产。据报道,此案涉及5000位投资人,涉及资金19亿元。投资者反映,警方已经立案调查。

5、快鹿50亿元兑付危机

2016年3月31日,快鹿集团旗下关联公司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出现资金危机。4月6日,快鹿集团宣布承诺两周内公布首期50亿元兑付资产明细,但随后却不了了之。7月11日,快鹿出乎意料地发布“追讨”公告,称向快鹿集团内部人士或关联企业人士等9人追讨25亿元债务,甚至公开了这些被追讨人个人信息并向社会有奖悬赏。而之前所称将要公布明细的50亿元资产包,此刻已“缩水”成为25亿元债权。

6、中晋340亿元兑付危机

2016年4月6日新华社消息,上海警方对因涉嫌非法吸储和集资诈骗的“中晋系”相关联公司进行查处。截至2016年4月1日,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超计划筹资2.6亿元。而另一项数据则显示,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晋合伙人的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涉及总人次超过13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更多决策参考信息请添加变革家小秘书(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或直接点击会员链接:http://lxi.me/f1v4r;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变革家”;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小秘书003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