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预警:
1、巴菲特的投资秘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投资于估值便宜的蓝筹股。第二,长期投资。第三,用杠杆。
2、问题在于,这个秘诀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不能共存的。用了杠杆,你就很难长期投资,波动一大,杠杆就会要了你的命。
3、巴菲特秘诀中的秘诀在于,始终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浮存金。
变革家,以投资视角为您发现风险和商机!今天在中国,如果控制了一家保险公司,就有了在投资市场上纵横捭阖的资格。这些市场上新来的“野蛮人”,以高成本保单的销售收入为基础,撬动多层杠杆,激进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一再举牌,不惜发动敌意收购——这一系列操作模式已不鲜见,在近日宝能系争夺万科控股权一役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菲特做得,我就做不得?
的确,尽管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名义负债率极低,但巴菲特是用杠杆的。
近年对巴菲特投资业绩的研究显示,巴菲特的投资秘诀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投资于估值便宜的蓝筹股。
第二,长期投资。
第三,用杠杆。
这套策略可以用来解释巴菲特几乎全部的超额表现。《巴菲特的阿尔法》作者估计,巴菲特大约用了1.6倍的杠杆。
问题在于,这个秘诀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不能共存的。用了杠杆,你就很难长期投资,波动一大,杠杆就会要了你的命。
所以,巴菲特真正的秘密,是找到了一条既能用杠杆又能做长期投资的路。
这条路通过保险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拥有多家财险、车险和再保险公司,先收保费,将来再作赔付,等于是向投保人融资。
用保险公司来加杠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激进开疆拓士的新玩家们,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与巴菲特的相似之处,也到此为止。
其实,巴菲特用保险公司加杠杆这件事,从来不是秘密。在2010年度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又一次重述了其基本逻辑:
——“保险公司先收后付,使得我们持有大量的浮存金;浮存金理论上最终要支付给投保人,但在这期间可以用于投资。”
——“如果保费收入高于承保成本,那么,在投资收益之外,我们还获得承保利润,等于是免费,甚至是人家付费,让我们运用这笔浮存金。”
但是,不要想得太美。
对保费的激烈竞争,使得全行业处于承保亏损状态同,这一亏损实际上是保险业为获得浮存金运用权而付出的成本,看起来不算太高,但在出现灾难时,一年的承保亏损足以吃掉多年的浮存金投资收益。
巴菲特秘诀中的秘诀在于,始终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浮存金。从1967年到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公司管理的浮存金总额从6700万美元增至620亿美元,在近七年中全部获得承保利润。这意味着巴菲特运用620亿美元浮存金,几乎没有成本。
全行业承保亏损而巴菲特承保有利润。凭什么?
巴菲特多年前就作出决断,旗下保险公司拼成本控制不拼保费规模。宁可规模上不去,也要追求承保利润,至少要把承保亏损压到最低。在保险业务的规模与利润之间,巴菲特要后者。他相信,只有保险业务本身可长期持续,才能够利用其带来的杠杆作长期投资,而这是他投资秘诀的最核心的要害。
几十年下来,巴菲特达到了这个目标。伯克希尔哈撒维旗下保险公司管理的浮存金长期平均成本约2.2%,比同期美国国债发债成本还要低3个百分点。
既有业内最低的资金成本,还能保持适度的保费规模增长,之所以做得到,巴菲特说,感谢优秀的管理团队。
巴菲特能放杠杆做长期投资,还能持续扩大保费规模,归根到底,是因为作为其投资链条的基石,他的保险公司的业务,长期来看,绩效做到了业内翘楚。
与巴菲特相比,新玩家宝能们处处都不一样。
第一,为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惜付出远高于同业的实际成本。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第二,以保费为起点,连环撬动杠杆,层层加码,最终的真实杠杆率高得惊人。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第三,在公开市场上发动恶意收购。巴菲特不会这样做。
巴菲特不做,并不一定就不能做。只是投资者要明白,两者同是用保险公司放杠杆,风险大小相去完全不可以道理计。
巴菲特放杠杆,但是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最高潮时,除了美联储,巴菲特拥有可与最后贷款人比拟的超级地位,只手向高盛注入百亿美元,向市场提供关键的流动性和信心支持。
中国玩家们也用保险公司放杠杆,想想看,如果危机来临,他们是会站到最后还是会第一个倒下?
同样是放杠杆,一个稳如泰山,一个危如累卵,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本文源自公众号BetterRead。变革家采用本文仅为信息提示之目的,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优质项目推荐、创业项目拆解、核心风险提示、身边商机发掘,变革家让您捕捉更多商机、规避更多风险。更多信息请扫码联系我们。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