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人工智能才起步,谈真正的“商业化”还为之过早

专家说
你要想办法比巨头跑得更快,你要在做法上跟它完全反着来。

%e5%be%ae%e4%bf%a1%e6%88%aa%e5%9b%be_20170103151448

核心提示:

1.在未来10年,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依然局限于专用领域内的定向智能化,只有人脑芯片等硬件架构取得新进展、运算能力极大提高,专用智能才有可能进化成为通用智能。

变革家,以投资视角为您发现风险和商机!时至今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 出现了太多的新英雄和失败者,行业内普遍弥漫着兴奋与迷惘的情绪。前方是触手可及的新世界,智能主义必将大行其道,但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先分享几个我对于人工智能 产业的观察。

首先,人工智能产业有泡沫成分。 2016 年我专门跑到西雅图和硅谷去拜 访了一些公司,感觉美国现在整个人工智能会成为下一个产业的泡沫,今天出来做一个公司,如果不说自己是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来混,就像前两年,如果不说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资一样。

第二,纯粹的人工智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人工智能一定要跟一个领域、一个产业相结合。例如,推出 AlphaGo的DeepMind,是谷歌收购的一家英国公司,下围棋只是他们体现人工智能的方式之一。未来他们可以利用这种计算机算法来做很多事情,如果用计算机管理共同基金,投资回报率比人工管理的基金高一个百分点,它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

第三,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威胁人类。今天的人工智能没有很多文学作者,或者很多科幻电影想象的那样神奇。严格来说,只能叫新瓶装旧酒,也就是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强,使得过去的算法有了速度上的提升; 今天的互联网和手机的接入采集了大量的数据,然后用深度学习的算法,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让计算机在某些领域产生质的飞跃。而反过来,让电脑理解我们说的语言,做到真正的人机对话,目前还做不到。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至少还需要 5~10年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生态格局

以手机触屏为代表的传统交互 方式已经在用户眼中形成审美疲劳, 所以现在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略显乏力。Web 2.0 时代的技术红利被挖光, 所有人都在寻找新技术,以期获得新的商业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无疑就是下一轮技术革命的焦点,自 2014 年智能硬件的元年开启以来,它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由于我们设想的终极人工智能的复杂程度太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专用领域到通用领域的过程,并且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未来10年,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依然局限于专用领域内的定向智能化,只有人脑芯片等硬件架构取得新进展、运算能力极大提高,专用智能才有可能进化成为通用智能。

在我看来,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圈的格局会是下面的样子。

人脑芯片

2014 年 8 月,IBM 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TrueNorth的大脑原型芯片,主要被用于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这个芯片集成了100万个 神经元和2.56亿个突触,相当于一只蜜蜂的大脑,而正常人的大脑大约包含 1000 亿个神经元和无法统计数量的突触。虽然 TrueNorth 与人脑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它已经可以用人脑的思维模式去探测和识别,比如可以根据探测到的字母,识别出单词和语句。

量子计算

普通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方法是根据晶体管电路的状态,而量子计算则是根据粒子的量子状态,使用量子算法来进行数据操作。通过量子计算,可以大幅度提升并行计算速度。不过遗憾的是,这方面还没有出现研究成果,谷歌曾经在2014年开始研制量子级计算机处理器,他们希望为机器人提供一个可以像人一样思考的大脑。

仿生计算机

仿生计算机可以解决构建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的问题。普通的 CPU(中央处理器)、 GPU(图形处理器)处理神经网络的效率很低,并且在占地、散热和耗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专门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人工智能若想真的具备人脑思维,除了有智商,还得有情商。目前,具备情感社交能力的机器人已经被成功研发,在北京诞生的“公子小白” 就是这样一个机器人,它拥有情感表达系统,可以识别人类的表情,并传递自己的情绪。

智能硬件行业的“坑”

这些年,“快”已经成为互联网最鲜明的标签。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并没有大家预期中的那么快,消费级机器人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爆发产业。

经常混迹于创投圈,我看到了太多爆发式增长起来的企业,公司刚成立一两年,就获得巨额融资,然后向全国扩张。大家把成为“独角兽”看 得十分重要。最开始,能成为“独角兽”的公司一般都做出了特别酷的事, 在资本市场获得了高估值。注意,这个高估值源于公司做了很酷的事情, 它是个结果。而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关心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了,无论是送外卖还是上门洗衣,只要把市场估值弄好了,大家就觉得挺酷的。这种唯体量、唯规模、唯收入的评判是扭曲的,大家已经忘了最重要的东西是对产业有什么价值。

这些年我经常去美国,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上进行充电,也看一些美国的创业公司。当回国后再看国内的公司,发现与美国是两种境况。拿智能硬件来说,美国智能硬件公司的发展普遍比中国智能硬件公司好。在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很多创业公司都遇到了困难,所以出现了很多唱衰IOT(万物互联)和智能硬件的人。

智能手机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才走到今天,而 IOT 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也仅仅才三四年,智能硬件没有到爆点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有很多结合点,导致有些做智能硬件的企业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背离了硬件的本质。即,你做一个智能硬件,仅仅是用它加上互联网的附加值,但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一个供用户使用的硬件设备。

很多硬件并不像手机那样,是完全以手机应用内容为驱动的设备,失败因此合乎情理。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要与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到一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也犯过糊涂。一贯以来我都推崇免费策略,然而把这套思路用到硬件上就出现了问题,我发现硬件的产业价值规律和软件并不相同。

智能硬件得依靠卖产品挣钱。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时候,可能思维有些固化,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来确定商业模式、做设计,因此才出现如今智能硬件行业里的窘境。

我觉得智能硬件行业应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遇到困难、有人唱衰就放弃,也不要浮躁、急功近利,急着快速获得用户、 快速建立大数据服务,重心还是要放在给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前景,我非常看好,硬件赚钱也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以下 3 个:

你的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做硬件不赚钱,大家都去做软件,那么硬件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消费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更好的产品体验支付更高的价钱。

未来产品功能的细分会更加丰富,这会为智能硬件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我相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并且我们会取得胜利。我也要奉劝做智能硬件的创客们,忘掉资本的喧嚣,不要急功近利,伟大的事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做一个聪明的智能硬件创客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都对物联网的未来达成共识,这也就意味着我相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并且我们取得胜利。我也要奉劝做智能硬件的创客们,忘掉资本的喧嚣,不要急功近利,伟大的事情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面对巨头, 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

做巨头在今天还看不懂、看不清的事,相反,如果巨头能够看得懂、看得清,那么它一定会重金投入,这样创业企业基本没有机会;

你要想办法比巨头跑得更快;

你要在做法上跟它完全反着来。

侧翼、速度、聚焦

当面对巨头的时候, 你是打侧翼战还是打正面战。正常来讲,在战争中,防守往往是最容易的,进攻往往是最难的。按照军事理论,进攻一方即便拥有五六倍于防守一方的力量,也不一定就会取得胜利。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打侧翼战。所谓打侧翼,就是你出现在巨头想不到的地方,或者出现在巨头排兵布阵很薄弱的地方,或者出现在巨头不重视的地方。

面对巨头, 我们的优势只有两个。一个是速度,要“以快打慢”,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创业企业必须能够保持小企业的创业精神, 快速学习、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改变,抢一个时间差。还有一个就是聚焦。小企业毕竟资源有限,所以往往会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一个点上,然后形成足够的压强。侧翼战、速度、聚焦,这是我觉得在面对巨头时应该采用的一些竞争手段。

逆向才可能颠覆

在美国的时候,我接触了一些创业者,感觉他们都具备这三个特点:

与众不同的精神。这些人有着形形色色的“奇怪”想法,有些甚至匪夷所思,他们很注重自己要跟别人不一样。

产品经理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会津津乐道地跟他人谈论自己新做的一款产品。

颠覆精神。哪怕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子,所展现出来的那股劲头都能让别人觉得他能改变世界,能干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而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则不一样,他们缺少一种胆量、缺少一种挑战的气魄。在交谈的时候,大家都在琢磨如何跟在大公司后面分一点钱,或者如何避开大公司绕道而行。此外,他们的创新度还不够,同质化严重,无论是脑子中的想法,还是做出来的东西,都没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深度也不够,在做事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往其他方面想,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但如果想要在众多的创业者中脱颖而出,无非就是两种思路:要么进入非常新颖的领域,产生非常新颖的想法;要么就是在大众领域,思考得比别人更加深入,能想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美国创业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即便失败率很高,但这正说明了他们不害怕失败。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对于失败太过于害怕,才喜欢随大流来寻找安全感。硅谷这种敢于挑战一切,不怕失败,“Think Different”的创新价值观才是我们应该推崇和学习的。

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

很多人认为创投行业已经进入资本寒冬。我不这么认为。资本是否会进入,最大程度取决于项目质量。对应之前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现在的情况就应该是“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

今天中国之所以依旧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的世界创新中心,是因为我们欠缺的不是硬件,唯一欠缺的就是价值观,也就是到底为什么创业。在世俗的定义里,判断一个人创业是否成功,标准很单一,就是关注《福布斯》排行榜,谁更有钱,看谁身价高,看谁的企业市值高。这种价值观对创业和创新来说非常不利。

我评价一家公司的价值,首先不是去看它的收入,也不是看它今天的总市值,而是看它究竟能不能给用户、给社会创造别人离不开的价值。只要对用户有价值,用户就离不开你,就会永远有价值,而不会被泡沫影响,不会被社会淘汰。

变革家采用本文仅为信息提示之目的,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优质项目推荐、创业项目拆解、核心风险提示、身边商机发掘,变革家让您捕捉更多商机、规避更多风险。更多信息请扫码联系我们。

文章关键词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