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庄辰超携巨额资本杀进便利店市场,这个领域一下子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线上流量达到瓶颈的当下,攫取线下流量成了资本市场的新风口。人们不禁对庄辰超及便利蜂寄予了极高的厚望,然而有一个黑马却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去年9月宣布获得13亿元B轮投资,并于今年初战略入股爱鲜蜂的中商惠民。
从目前的体量来看,中商惠民着实要领先许多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覆盖22省市45万终端商户),都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供应体系和合作玩家。但人们仍然愿意相信便利蜂会在验证完模式后创造奇迹,这多少得益于庄辰超的个人魅力——三次创业获得巨大成功的互联网老将。
▽▽▽
中商惠民VS便利蜂
可能现在拿出两家对比显得为时过早,但从发展角度看,中商惠民与便利蜂会很快兵戎相见。
如果单纯从发展阶段来看,显然中商惠民目前是领先的;从资本实力而言,中商惠民手握13亿元巨额融资,便利蜂则被报道将引进30亿元,都是不差钱的主。
从融资能力来看,中商惠民B轮阶段背后投资方有包括国资背景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便利蜂背后是斑马资本及与庄辰超有关联或看好庄辰超团队的各类资本势力;从B端供应来看,中商惠民已经走出了一条路子,便利蜂还需要探索、验证及规模化;从C端运营来看,中商惠民正在借助爱鲜蜂拓展C端业务,便利蜂的庄辰超长期以来就是做C端业务的能手;从团队组成而言,便利蜂的团队组成似乎更容易吸引资本关注。
便利店发展实在是一项重资产运作,长远来看,比拼的核心是各自的持续融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便利蜂着实是中商惠民不可等闲视之的强大对手。
而在前不久,我与某连锁便利店的内部人士交流,印证了我对便利店模式发展及背后逻辑的推断:新近加入便利店角逐的各方势力,多半是一场扛着概念玩资本的游戏。从去年房产后市场被产业资本聚焦,以及住宅小区社区商业经济的大肆兴起,各地纷纷出现了一批抢夺三四线、围攻一二线“农村包围城市”的圈地运动。
一些隐藏在三四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社区服务综合体)悄然崛起,以少量直营走通模式,以大规模加盟快速扩张,用上千万的资金撬动十数亿乃至数十亿的资产,实现打包融资,滚动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各级政府纷纷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践行供给侧改革,发展新型小镇和特色城镇,“便利店+互联网”得到各级政府尤其地方商务委的重视,成为便民、惠民工程的一项落地工作。
从互联网现行局面看,线上流量增长遭遇瓶颈,线下流量天然存在且庞大,聚合线下流量导流至线上,成为各类玩家争相涌入的动力,不仅只有便利店,各类无人值守服务终端(如迷你唱吧)、共享单车等都在纷纷开发线下流量资源。便利店是线下最具有延展空间的实体终端,自然引起资本的高度关注。
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便利店的兴起对于推动城市综合服务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消费升级的趋势也要求便利店的服务更智慧更丰富,这场资本推起的盛宴,在落潮时应该不会像O2O那样低迷,但便利店的消费入口在那时已基本确定。只是我现在可能需要感慨一下,为争夺线上长尾流量的58到家,届时是不是已经没有多大的存在意义呢?
便利店是威胁58到家的一记重拳
就在昨天上午,我与家政服务领域的一名大咖讨论了家庭服务入口的次序逻辑,从用户信任层级而言,必然是先户外与人身安全没有关联的服务优先获得发展(比如楼下的便利店、银行、餐厅),其次是到家但不入户的服务(比如快递、外卖),再次是入户标准化服务(比如送水、家电保洁、家具护理),最后是入户非标服务,涉及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比如保姆、月嫂、育儿嫂)。
便利店的服务叠加兼具了户外与户内的服务,当户外服务的品质得到用户认可,信任度会逐级增加,那么便利店服务叠加的居家入户服务就会容易被用户逐步接纳,线下流量的入口被层层打开。
58到家从成立一开始,主打的就是本地生活服务的长尾需求聚合平台,从本地生活服务的视角来看,长尾需求没有一家独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58同城和赶集上也确实有大量的长尾需求被渴望解决。
就此而言,58到家的眼光没有错,只是它直接跳过了人们的信任层级,这中间的鸿沟需要平台长期不懈的信息审核与严选去填补。而直至今日,58到家上的长尾服务也才拓展不足10大板块,与居民相关的长尾需求多到上百种,58到家还没有真正起来,便利店就已经蜂拥而来。
对于58到家,除了表示担忧,恐怕就剩下四个字:时也,命也!
本文来自/亿欧
– END –
编辑|黄瑜 视图|王政凯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微信|xiaomishu0001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