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家(Reformer),专注创业项目拆解,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平台方、领投人、项目方各有动机,经常让天使投资跟投人和股权众筹投资者成为“接盘侠”。@变革家努力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做出独立判断,让您更全面考虑问题和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为了规避越来越严峻的股权众筹监管风险,变革家对于“决策建议”涉及“推荐买入、不推荐买入、谨慎买入”部分会逐步采取会员制,年费仅1元,您懂得!点击链接进入注册通道:https://jinshuju.net/f/SUptzA
(本文根据变革家分析师李园园在变革家拆解学院十一课的分享整理)
大家好,我是变革家分析师李园园,很高兴今天由我跟大家在变革家“拆解学院”交流。
今天是“拆解学院”第十一课。在开课之前,按照惯例,还是向新朋友先简单介绍一下拆解学院。我们变革家主要是帮股权投资者做具体的项目拆解,已经做了50多期了。那部分叫“授之以鱼”。变革家拆解学院是为股权投资者普及一些投资方法论,这部分是“授之以渔”。变革家拆解学院主要分享两类内容:(1)投资人提供项目分析方法论。(2)分析师提供国内外前沿项目理念拆解。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平台型公司是否靠谱?
第一部分 先进入者优选大刚需,后进入者寻找小刚需
一个基本观点。先进入者吃最肥美的市场,只有后进入者才吃贫瘠的市场。
先进入者解决大的刚需,后进入者只能解决小的刚需了。以外卖市场举例,饿了么先上来,它做的就是餐饮外卖的线上信息平台,这个市场最容易也最肥美。这个市场被占领了,有人再进来就只能更细分了。有人专注做高端餐饮的外卖,有人面向写字楼白领垂直餐饮外卖,但还是停留在线上卖信息上,这个市场明显就不如饿了么的市场大了。这个市场插足不进去之后,又有人开始了上门火锅、上门厨师这样的明显带有线上线下O2O性质的平台。这个市场规模明显就更加小了。在上门火锅里,又出现了挑食这样的火锅品牌整合商以及董火锅这样的火锅自营品牌。这样的市场规模明显就更加细分了。
所以,需求是不断被细分的,拿到了最大需求那块宝地的,就会成为大的平台型公司;没有拿到最大那块的,就只能层层细分了。所以,很多股权投资者都会发现很多投资公司特别关心“市场规模”这个要素。这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选择。如果一个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几个上市公司的体量,而且一旦这个市场变成一个群雄割据的市场,风险投资在退出上就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到了哪一个细分的节点就不能再投了,这是一个非常看能力的事。看一个专业投资人是否牛叉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看他对于一个大领域细分到何处是投与不投节点的把握。对于我们这些股权投资者而言,希望以后大家也能以百分之二百的重视程度来看待“市场规模”这个问题。尤其在股权众筹平台上,很多项目选择股权众筹平台来进行众筹都是因为在风险投资市场上在“市场规模”这个问题上没有办法说服投资机构。
有没有先进入者不选最肥美的市场,不选大刚需,而非要选一个小刚需呢?当然有。因为人总是分为聪明人和不聪明人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创业公司。大家都知道国内有几张基础网络,有教育网、科技网,还有商用网,商用网就是电信和网通的搭建的咱们最熟悉的基础宽带网络。那家公司拿下了其中的某一个网络的运营权,理论上它就拿下来这个网络的入口,它可以利用这个网络登陆的第一步时做任何事。你愿意做个类似hao123的网址导航也行,做个类似新浪的门户也行,最差做个58同城那样的分类信息网站都行。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入口,非常有想象力。可是这位创始人选择了在北京郊区买一块地,然后利用这个入口把土地一分地一分地的众筹掉,卖蔬菜卖肉。这就是把肥美的市场放掉了,做了个相对贫瘠的市场。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这样的创业团队做成功了不值得有任何骄傲,做失败了是正常的。
第二部分 平台型公司的甄选标准
确定了投与不投的节点,在节点之上的就是可投的,节点之下的就是不可投的。节点之下不可投的去掉,咱们就重点说说节点之上的可投项目都有哪些特质。
第一个标准,进场时间要早。
在投资对象上,进场时间是第一位的。这是天时。如果没有了天时,即使特别拥有“地利”和“人和”也基本没有机会拿到最丰厚的那块“最肥美的需求市场”了。
凡是进场时间早的公司都是信息驱动型公司。BAT几乎全部起于1998年,那一波是中国的PC互联网兴起年。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几乎全线兴起于2010年,那一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年。做所有的商品交易信息的淘宝绝对是一个数千亿级公司,做出行交易信息的滴滴打车也绝对是个大百亿级公司,做女性购物交易信息的唯品会也绝对是百亿级公司,做外卖交易信息的饿了么也绝对是百亿级公司。房产、汽车、日常生活交易信息的搜房、易车和58等等需求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必须品交易信息平台,都价值巨大。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该行业进场时间较早。
进场时间居中的公司尽管价值巨大,但在平台价值上要明显逊色于进场早的公司。这类公司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对于进场早的公司的细分和补充。但它能存活下来,本身也说明了那一大类市场较广阔,除了最肥美的市场,一些相对肥美的市场还依然能容纳一些中型平台类公司的存在。在商品交易信息领域里,专注于买手经济的蘑菇街要明显逊色于淘宝和唯品会。在快捷酒店领域里,专注于中高端酒店的桔子酒店和桔子水晶的用户群体要明显小于如家和汉庭。在在线旅游领域里也是如此,现在各种旅游产品,都是在携程、去哪儿和途牛的边边角角里找机会,不管是短租还是海外游,大家应该都看明白了。在这类进场居中的公司里,明显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天时,所以对于地利和人和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创始团队拥有的独到的资源优势,以及创始团队本身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以,进场时间早晚是判断一个行业里的平台型公司能做到多大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
在投资回报上,进场越早并站住脚跟的平台型公司比进场较晚的平台型公司要大的多。一定程度上,天时比牛叉的创始人和团队要重要的多。最牛叉的项目都是看天时的,相对牛叉的项目才要看创始团队,所以一定要寻找刚开始发芽的那个大的市场,这个原则股权投资者们可能需要记一下了。
第二个标准,动态的看行业需求和对应的产品。
2015年你创业要满足的需求和2014年你创业要满足的需求以及2013年你创业要满足的需求非常不一样。
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导致产品不需要太多变化。已经成立了多年的淘宝和京东要解决的商品交易信息平台以及“多快好省还保真”的商品采购平台的需求在多年里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变化了的是它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规模。而这个品牌和用户规模在它所辐射的领域里已经构建了难以逾越的壁垒。所以,淘宝和京东不需要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你真的以为淘宝和京东有多容易攻破,不管多么强大的竞争对手进入他们的“射杀区域”看看他们的下场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垂直的卖包包的“麦包包”、卖鞋的“乐淘”等团队都很彪悍、风险投资也都是顶级巨头,但在淘宝和京东的射杀区域里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所以,不要在巨头的头上动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不能做到“颠覆性创新”,找到巨头的“反关节”,这样的创业项目多半下场不太好。所以,股权投资者们对于这类项目一定要保持百分之一百二的警惕,凡是提出要“革BAT命”的创业项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他们是在做梦,还是自己在做梦。
把别的行业早进场的经验移植到本行业,没有抢到较早进场时机的没有机会。如果把中国看做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市场,你会发现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早期的成功项目几乎都是美国市场经验的移植,尽管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本市场国情,但慢慢修正却总也能够扭转过来。这样的巨头一数一大把,QQ、百度、当当、淘宝、人人、微信几乎无不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些基本上都是较早移植的,除了三大门户之外,我们几乎叫不上来第二名的名字。在本土,聚美优品把团购模式引入了美妆领域,河狸家把外卖模式引入了美业领域,爱鲜蜂把共享经济引入了社区O2O领域,这也都是发生在跨行业的经验移植的典型案例。同样的,对照过往经验,没有抢到较早进场时间的创业项目已经失去了争抢行业前几名的机会。所以股权投资者们对于目前看到的上门美容、上门按摩、社区O2O之类的项目,你需要看它有没有在第一波里出现就可以了,如果它不是第一波做的,可以直接排除掉。如果是第一波做的,也要看第一波一共有多少家出来,如果同时出来很多家,那原则上也要非常警惕了。那个时候就要非常严肃的看“市场规模”和“团队”两项指标了。
本行业的发展阶段往往高于其他行业早进场经验,移植其他行业经验者死。举个例子,很多做教育行业的人都觉得在教育行业里引入大众点评的点评机制是个好主意。一方面,通过点评学校和教师可以强制学校和教师上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学校和教师的点评帮学校和教师推广和招生。学校和教师都有推广的需求,学生也有更好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并进行决策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如果出现这个网站也至少应该出现在2005年之前,因为2003年大众点评就成立了。那个时候百度都处于起步状态。而在2007年之后,学校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哪里都能看得到,真的需要一个点评网站吗?而现在的大众点评更像是一个搜索周边餐馆的“美食地图工具”,餐馆的口味多人们的吃饭花样多变,以及它本身的“全”才是它存活的基础,而折扣则提供了更多不离开它的理由。所以,如果现在在教育行业引入大众点评的模式,完全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2005年之前它出来了,可能还有机会。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了。谁做谁肯定死。同样的,如果在教育行业里抄袭京东,把各种学校的各种课程放到网上卖可行吗?听起来也是似乎有需求,但依然不可行,因为那是京东兴起的事,现在也早已过了那个阶段。现在是2015年,都已经发展到了在线课堂的阶段,已经到了在线体验的阶段。所以,如果有人想在本行业里移植2005年其他行业的模式,甚至是2014年其他行业的模式,你都要努力想想了。那个行业里的模式是不是在本行业里已经跑不通了。
第三个标准,跨行业对比提炼共性,寻找风险点。
平台型公司是一个类型的公司,他们都有至少两方活跃在这个平台上,没有两方以上人不能称之为平台。所以,平台型公司都有非常多的共性。
(1)用户标准化。他们都要甄选活跃的几方。没有经过甄选的平台都不可能存在。不同的用户甄选标准会导致平台非常不同,发展路径也非常不同。
(2)规则标准化。他们都要有几方共同遵循的规则。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都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则指示。规则不明确,平台肯定会出大问题。
因为平台型公司在这些方面都具有这非常多的共性,所以平台型公司在不同行业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的平台型公司的要素和玩法对于那些尚未尝试的行业的平台型公司也可以借鉴和推演。这里有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大家跨行业的看平台型公司。
历史经验一,同时满足三方需求的平台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这从逻辑上解释是:三方需求太过复杂,特别是当其中一方需求升级时,其他两方不能快速满足,最后的下场肯定是平台崩溃。所以,如果做平台方,你可以同时吸引多方来,但要满足各方需求时,一定要非常明确的侧重一个,最多两个。凡是侧重一个的都做的非常大。阿里只满足买家的需求,对卖家残酷盘剥。腾讯也是如此,对于用户非常看重,作为客户的广告商、游戏开发商对于腾讯都是非常缺乏谈判能力的。百度始终在用户和竞价排名的客户间纠结,但它也能把用户放到非常高的位置。新浪作为一个媒体,在用户和客户的广告商之间也是在努力权衡。在某些频道上侧重用户,某些频道上侧重客户,凡是侧重客户的汽车、数码等渠道都正在面临竞争,侧重用户的新闻、博客等都还是拥有众多的深度用户。当股权投资者在看平台型项目时,优先一方是最佳的,双方纠结不是一个最佳状态,同时满足三方是必出问题的。
历史经验二,B2B信息交易平台的共同特征。这方面大家可以参看中国化工网、找钢网这类B2B平台,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东西。变革家先抛砖引玉,大家可以补充。(1)产品必须非常标准化。什么型号的什么钢,这都是非常明确的,有国际标准。如果不能非常标准化,就不能交易。(2)供需双方数量都非常庞大。卖钢的商家和买钢的商家都要非常多。(3)供需方没有一家能解决所有问题。卖钢的商家不能固定的只卖给某一买方,而买家也不会固定的只从某一家固定的购买。(4)价格经常波动。不管是化工产品,钢铁产品,还是原油产品等价格都不是固定的,价格波动都会导致供需双方在交易上小笔交易,而非一次性采购和囤货。(5)产品种类多,且采购较分散。只有一种型号一种产品交易,会导致固定采购和降低平台价值。(6)供需双方地域性分布不明显。如果地域分布明显,会导致形成局部的线下交易市场,线上交易会失去作用。当然了,这类平台可能还有非常多的共同特征,都要靠大家共同去挖掘。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在咱们这些股权投资者看到其他行业的B2B信息交易平台项目时,会迅速判断这个平台项目是否符合我们提炼出的这几个特征。如果有一条不符合,那可能就要非常严肃的看待这个平台项目了。比方说,有人要做一个玉石的B2B交易平台,大家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否定掉它了。因为玉石这个东西是没法标准化的。
还是那句话,历史经验都是靠大家自己总结的。今天给大家留个作业。大家找个类型的平台型公司,比方说C2B类型的平台、B2B2C类型的平台,类型大家可以随便想,找出这些平台型公司里典型的成功代表,然后提炼他们成功的维度。如果您完成了这个作业,请提交给guquan@biangejia.com,我们会把这个作业发表在变革家网站上,并且送给您一份神秘礼物。
鸣谢
近期,变革家网站频频受到不明原因攻击,给各位读者带来了许多不便,对此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同时,也非常感谢爱着和恨着变革家的亲们,你们的“在意”让变革家变得更加强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随手支持变革家!扫描如下二维码关注变革家公众号,以便能更顺畅地获取我们独家的项目拆解报告。1元会员注册点击链接:https://jinshuju.net/f/SUptzA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