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家,专注创业项目分析,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本文是作者之前发表的“《失控》与无中生有”一文的升级版,删除了比较抽象的禅学内容,大量增加了对投资的思考。本文不仅仅在于解读KK的思想,而且还努力完善KK关于进化的理论体系,探讨了什么特性的公司最具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力,同时,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长,总结了六个维度以评估一个公司的“进化力”,结合巴菲特护城河理论,对公司的成长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一名投资人,我始终关注的是我们可以从《失控》中汲取什么智慧,以此来认识这个世界并指导我们日常的投资。例如,人工智能是未来重要的投资标的,什么特性的公司最具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我尝试探索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成长,那些具备巨大进化潜力的公司都有什么特点?我总结了六个维度,和巴菲特所强调的护城河理论相结合,相信会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公司成长的本质。
1、世界即连接
《失控》是KK于1994年出版的一本书,是一本关于自然界、人类、机构、人工智能、社会形态等如何演变和进化的书,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当时他所预测的互联网、物联网、云、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正在变为现实,而且过了22年,它的理论框架并未过时,就像一座高高的灯塔,还将继续照亮未来之路。
有一天,我看了书中第二章第七节“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其中两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网络的图标是没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连的小圆点,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纠缠的箭头织成的网。不安分的图像消褪在不确定的边界。”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心,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心。”
“网络是群体的象征。由此产生的群组织——分布式系统,将自我撒布在整个网络,以至于没有一部分能说:‘我就是我。’无数的个体思维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性。它所表达的既包含了计算机的逻辑,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逻辑,进而展现出一种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
KK认为,错综复杂的21世纪的世界可以用“网络”这种结构来表达,没有中心,无我,分布式。为了直观地呈现KK所设想的这个世界的模型,我设计了这样一张图(如上)。这张图里,球体代表这个世界,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公司,一项服务,一种人工智能等等),节点不均匀地分布在这个球体上,没有所谓中心的节点,每个节点都不是孤独地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节点和别的很多节点都有“连接”,有强的连接,也有弱的连接,有直接的连接,也有间接的连接,有链条很长的连接,也有链条很短的连接,从而构成千丝万缕的复杂的关系。
我端详着这张图,突然有所感悟,KK所设想的这个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连接,每一个节点的属性,都可以用连接来描述,离开连接,属性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后面我还要详细分析,KK所独创的涌现、层级嵌套等概念都和连接直接相关。用连接来理解《失控》的内涵,越深入研究,我越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关于用连接如何来描述各种属性,我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谈论某个人,我们会说他是哪的人,哪个大学读书,在哪工作,和谁共事,有没有入党,有没有参加过什么长跑协会,结婚了么,做过什么大的项目,其实都是在谈论他和这个世界的连接。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述太精辟了。
投资研究一家公司,其本质也是考察这家公司和它的员工,它的上下游供应商,它的客户的关系如何。比如我们讨论华为好不好,我们要了解顾客对它的手机有没有忠诚度,愿不愿意向朋友推荐,它的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强不强,愿不愿为公司打拼。它和富士康、京东等合作得愉不愉快,公司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巴菲特说要投资护城河很深的公司,实质上也是指那些公司的产品和客户的关系非常牢固,竞争对手很难挖走。比如你问腾讯的护城河深不深,你只需要问大家是否愿意放弃微信去玩什么来往就行。护城河本质就是连接的强度。
这半年来我在不远处禅学社学习佛法,佛法非常重要的一个见地“缘起性空”也可以用连接进行初级的解释,一般人都能听明白。一个节点和别的节点之间很强的连接,从而对这个节点的发展产生比较强烈的影响,这种强的连接就会成为一个“缘起”,多个缘起同时作用,就产生了结果。由于一个节点和别的节点的连接总是在不断变化,强的可能变弱,弱的可能变强,连接可能会增多,也可能会减少,而一个节点的性质是由它的连接决定的,因此,一个节点的性质就会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改变,甚至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佛法为什么认为“缘起”的性质是“空”的呢?因为一个事物所拥有的各种连接,包括某些很强的连接即“缘起”,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有如无,动荡不安,因此它是“空”的,是无自性的,不是常住不变的。当然,佛法“缘起性空”的内涵非常精深,甚至超出理性认知的范畴,我这个解释,只是一个方便法门。
我们知道,宇宙是大约135亿年前由于大爆炸而诞生的。当时还没有生物的存在,一片空寂,后来出现了双螺旋分子,接着形成了有机体的单细胞,然后内部渐渐分工,进化成多细胞,再然后进化形成了各种生物,最后人类(严格说智人)诞生了。人类群居形成部落,然后形成国家、政权、企业,等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进化的,就是这样由“无”而生“有”的,这太神奇了!这“无中生有”的进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以这个图来描述这个过程:一开始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这张图是空的,随着不断进化,有了一些小的节点,然后有了更大的节点,再然后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大小小的节点,彼此间的连接也越来越多,连接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个过程?
KK说网络化的世界:“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心,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心。纠结是它的特性。真相暗藏于明显的凌乱之下,要想解开它,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此,KK鼓起勇气,试图去揭示这个世界从无到有,不断进化的规律,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2、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失控》一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系统没有统一的控制机构,而是分布式的各自为政,但之间紧密连接,没有中心,或者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但都不是控制式的中心。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上面这幅网络图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概念。
KK提出这个概念是受到蜂群的启发。他觉得蜜蜂的组织管理非常神秘。没有领导,蜂王只是傀儡,是专门负责生育的。少数的雄蜂是专门用来交配的。大部分的都是工蜂,没有领导,但是蜂群的管理井井有条。它们怎么做到的?他观察了蜂群搬家如何选择新地方,少数的侦察员看好地址后,用约定的舞蹈向蜂群汇报,在报告中侦察员舞蹈越夸张,就说明它认为选择的地方越好。别的一些工蜂就去那几个待选地点考察,考察后,如果同意这个侦察员选的地点,它们就在这边跳舞,如果同意另外一个侦察员的选择,它们就去那边跳舞,渐渐地,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了几个大的蜂群,最终最大的蜂群获胜。KK在书里写道:“这是一个白痴的选举大厅,由白痴选举白痴,其产生的效果极为惊人,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我们的人体功能也是分布式的。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全部器官的运作。以眼睛为例,眼睛的功能是非常灵敏精巧的,一颗沙子飞过来,眼睛的神经马上做出反应:闭上!并不是眼睛向我们的大脑请示,然后大脑评估情况后向眼睛发出闭上的指令。我们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是独立在运作的,但是彼此间有联系。大脑可以说是这些器官的上一层级,但并不是这些器官的领导,它完全不知道眼睛、心脏是怎么运作的,它的功能就是有认知的能力,并且能够协调。
大家都听说过区块链技术了吧?它缘于比特币。区块链的运作是彻底的分布式的运作,前景非常令人振奋。什么是区块链呢?区块链里的区块指带有“时间印记”的一种信息块,彼此相连,每隔一定时间,共同更新一次,一段时间内生成的新信息会记录在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里即”共享帐本“里。一个信息块与另一个信息块由于有交易发生要更改数据,这种改变,要得到大部分别的信息块的确认之后才可以生效,然后一定时间间隔后才存到共享帐本里。如果要篡改某个信息块的数据,就意味改变相联系的所有信息块的数据,而且还必须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是不可能的,区块链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因此得到了保证。这就意味着不再需要一个控制性的机构来保证交易的安全可信。以隔行资金转帐为例,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结算中心进行统一控制,未来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就不再需要了,这将会让汇款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汇款费用也将得到大幅的降低。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的好处是:
1.可适性、有弹性。高度灵活,能适应多种不可的环境。某个部件发生突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在某些部件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生存并适应新环境。抗风险能力高。
2.可进化。环境发生改变,系统会与时俱进发生改变以适应。随着连接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提升,可能衍生出新的功能。拥有像生物体那样的进化能力。
3.无限性和新颖性。网络是结构最简单的系统,其实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结构。它能够无限地重组,也可以不改变其基本形状而向任意方向发展。系统间的联系可以呈现出指数性增长,蕴藏着无数新颖的可能性。“自发的秩序有助于创造更多的秩序—生命能够繁殖更多的生命,财富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信息能够孕育更多的信息,这一切都突破了原始的局限,而且永无止境。”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的坏处是:
1.非最优、有冗余。没有中央控制,系统的效率是低下的,资源分配高度混乱,重复努力比比皆是。
2.不可知。网络间节点千丝万缕的连接,导致所产生的因果关系不是传统的直线传导,而是非线性的传导。一个条件发生变动,它的影响可能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四处同时扩散,以至可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有一个很好的例子,2016年1月,微信的张小龙在演讲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了搞这次微信公开课,他们悄然上线了一个H5游戏:你还记得自己是何年何月加入微信吗?打开一个链接后微信告诉你什么时候加入微信,排第几。玩得人非常踊跃,结果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服务器被挤得宕机了,结果就有人在微信里造谣说打开这个链接后微信支付被人盗刷了,这个谣言被人疯狂转发以至引起恐慌,结果是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解绑了微信支付的银行卡,同时把支付宝的银行卡也解绑了。在微信上线一个H5游戏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支付宝的银行卡被解绑,这个后果太神奇了,我不相信谁在一开始就能预测。这是网络非线性因果关系最好的案例之一。
3.不可控。没有中控,没有权威,各自为政,发展可能失去控制。
那怎么办,会不会乱成一团?对大自然的进化可能不必太担心,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但是如果一个公司采用这种失控的方法进行管理,会出问题吗?
KK在2013年12月做的一个采访中,对这个问题做了补充说明,他说:“(失控)虽然是事物起始的最佳模式,也会引领事物以超过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但它并不能完全做到有始有终——人们无法仅仅依靠去中心化的失控模式而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完美工作结果,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超出预料,走得更远。最终人们希望在这个自下而上的系统中添加领导力和控制的元素——所以我认为我会调整原先的说法。是的,过了二十年,我会做新的补充说明,失控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起始模型,可以将事情推得很远,但并不能完全从始至终、尽善尽美。”
所以,KK还是认为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央控制,在《必然》这本书里写道“由于现在科技发展,构建一个既能分散化运作同时有一定程度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可能,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将大量的失控元素与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前沿。”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发展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包括创始人,它现在拥有290多种语言版本、3600多万个词条,而且目前还维持着每小时编辑一万五千次、新建七千个词条的惊人速度在成长。维基百科开创了全民编辑百科全书的年代,任何人都可申请成为维基的编辑,维基根据编辑的贡献度给予排名,并给予虚拟的荣誉奖励。这看似简单的机制却产生了惊人的效果,鼓励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把自己的智力盈余免费贡献出来,2012年英文百科全书的编辑高达3.5万人。但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结果就是,编辑的内容可能良莠不齐,为了提升维基词条的权威性,维基不断增加控制层级,例如它很早就在编辑权限上建立了“普通编辑-管理员”两层体系。管理员从贡献卓著的普通编辑中提拔,大部分内容都是普通编辑撰写好后最终由管理员修改完成的,一些有争议的词条可以由管理员暂时“冷冻”起来,不再能被随意的个人修改,只能由指定的编辑修订,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格式要求和审批,但同时词条整体的内容质量也提高了,未来维基的进化趋势是增加更多的专家评审、认证证书等等。大规模的自下而上的编辑努力和很小部分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奠定了维基成功的基础。另外谈到维基,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维基和谷歌也是一种连接,它连接人与知识,它们的存在,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分享和流动,对一个国家科技地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现在Great wall 把它们墙了,把知识和智慧拒之门外,长远来看,伤害很大。
2012年4月,马化腾和KK在一个论坛里对话,也探讨了这个问题,马化腾说学习KK的理论后,如何平衡失控与控制,他的感悟是:“我们其实是两种结合,一方面是要对成熟的业务,就是它已经进入到相对清晰的业务,是用比较稳健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新兴的模糊的地带,是需要鼓励自下而上的,但都是客观辩证的。一旦成熟的时候,不能完全失控,其实要依靠你成熟的那一部分帮助它。”马化腾这种将业务进行分类,并分别适用不同管理方式的办法是非常有创见的。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