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我为什么认为智能投顾在中国可能行不通?

全部
1

变革家,专注创业项目分析,帮股权投资者把好第一关!智能投顾(robo-advisor)这东西,要玩概念,可以把它形容的很复杂,比如某个版本的阐述是: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将资产组合理论等其他金融投资理论应用到模型中,结合投资者个人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为投资者提供最佳投资组合。其实用大白话,就是:让机器代替传统的理财顾问,帮你来进行投资组合的配置和优化。

智能投顾在美国的兴起

智能投顾在美国的兴起,大概可以追述到2011年Wealthfront的诞生。虽然智能投顾打着“计算机智能”的大旗,但其在美国之所以受到以硅谷科技公司员工为主人群的青睐,不外乎两点:

1. 普惠金融,低门槛。在美国,人工费贵,尤其是金融行业人工费贵,所以你若希望有一个投资顾问为你服务,门槛动辄几十万美金甚至100万美金。但是机器代替人来进行投资顾问服务,可以不知疲倦的24小时服务,成本极低,所以智能投顾的门槛一般低至数百美元。这个优点,其实对于早就熟悉了普惠金融的中国用户,是毫不陌生的。

2. 费用低,大大省钱。相比门槛,这点其实是更具诱惑力的。

根据Welthfront的宣传,他们认为自己每年可以给客户提高4.6%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经年累月可以几十年中为客户带来额外200%的收益,看着的确是诱人。

但是,如果你是投资专业人士,就会发现Welthfront宣称的五大途径其实算不上什么“黑科技”,技术含量并不高。

第一项,“Index Funds Over Mutual Funds”,指的是智能投顾大规模使用ETF这种低成本指数基金代替传统投顾会使用的管理费昂贵的主动型基金省下的管理费。在美国,一支主动型基金每年可能会收你1.5%到2%的管理费,而优秀的ETF可以低至0.09%。在美国,基金业高度竞争,主动基金很难制造超额收益,而高昂的管理费就成为劣势。不过,指数基金的崛起,在美国已有二三十年历史,算不上智能投顾的“黑科技”。

第二项和第五项都是避税相关的。在美国,投资需要缴纳多种税收,包括股息税和资本利得税。而不同的交易及报税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纳税结果,好的税务规划师可以以高超的技艺为你避税,Welthfront将人工的避税改为机器实践,同时利用一些指数化投资的技巧来避税,这的确是电脑智能的一大贡献,两者相加可以降低1.4%的成本。由于这块是立竿见影的,其实是智能投顾最具吸引力的卖点。

第三项是资产配置优化,属于比较有含金量的一块,Welthfront估算可以带来0.5%的超额收益

第四项是自动资产再平衡。也就是定期将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回归至初始比例,避免在大涨的资产上暴露过多的风险。这块其实是极为简单的技术,Welthfront估算可以带来0.4%的超额收益。

好了,五项合计盘点下,指数基金和资产再配置是成熟的技术,Welthfront预期带来2.5%超额收益(占了4.6%的54.35%),税务规划是人工苦力活机器做,而资产配置优化带有黑科技的味道。

但不管怎样,这一年多赚4.6%,的确诱惑啊!

但问题到中国市场呢?这就会水土不服了哦。

一方面,中国的指数基金虽然也比主动型基金费率优惠,但幅度只有1%,而且由于中国市场散户多,指数基金不能择时,表现反而不如主动型基金。这块的优势,难以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不收取资本利得税,所以美国高精尖的避税到中国就是屠龙之技了。

至于资产再平衡和资产优化的高处,要证明价值,不是那么容易。

是的,智能投顾在美国,其实并不需要跑赢市场的黑科技,而更多是降低和规避不必要的成本,按照Welthfront帮客户多赚(主要是靠节省)4.6%的前提下,再收取0.25%的年管理费,显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问题在中国,指数投资和税务规划两大绝招没有,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凸显之下,就得期待用户相信他们的智能模型能够跑赢市场——这在无数炒股软件前赴后继证伪了这个问题之后,显然不是容易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国内部分智能投顾模式还要额外收取0.5%的管理费——这对于一向不愿意为顾问咨询付费的中国金融投资者而言,显然是一个高挑战。

在美国帮投资者省钱的智能投顾,到了中国却成为额外的成本开销,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投顾+智能要比智能+投顾容易

把美国的智能投顾模式复制到中国来,本身就有着水土不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国本土,科技驱动的创业企业要和老牌金融投资企业比拼智能投顾,也占不到优势。

作为科技驱动的两大智能投顾典范,Welthfront和Betterment都宣称管理着可观的资产。根据一份一季度的统计,Welthfront和Betterment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0.55亿美元和39.5亿美元——当然在官网上,Betterment如今已经宣称管理超过5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

虽然单看这两个数字,对于初创企业算是很不错的战绩。但是放到智能投顾的行业中,却会又让人有些扫兴。

因为老牌券商嘉信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投顾服务,截至一季度的资产规模是41亿元,而作为指数基金行业的缔造者和迄今为止的领军者,先锋集团在推出自有和传统投资顾问结合的智能投顾服务后,以31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傲视群雄——是的,Welthfront和Betterment再加上嘉信也不如先锋一家。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奇怪。在上文分析的Welthfront五大卖点中,指数基金本就是先锋集团的看家本领,至于税务规划机器化难度有限,而动态平衡是个超级简单功能,这意味着Welthfront作为科技新锐,能够筑起的“护城河”并不太多。

对先锋和嘉信之类老牌金融企业,需要的只是唤起用户使用新服务的欲望,而对于Welthfront和Betterment却需要去寻觅新用户,显然难度差别极大——先锋集团能够后发制人,说到底就是在彼此技术差距不大,难有决定性优势的前提下,传统金融企业把存量客户转化要比发展新用户容易。

要知道,在美国,传统金融企业要发展智能投顾,需要平衡原有人工投顾的利益,类似先锋这样不得不推出机器+人工的混合模式。但是在中国,股票类投顾一直没有长足发展,基金等理财也更多是收取渠道费而非顾问费,在向智能投顾切换上障碍要小得多。

事实上,许多基金公司原本就有使用计算机判断的智能定投业务来服务读者,从智能定投卖向智能基金投顾,其实并不太困难——其实目前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和第三方理财平台推出了自有的智能投顾平台。

为什么在中国智能投顾或许要走附庸路线

中国当下的投资行业,竞争远比美国来的激烈。

无论是佣金大战打到万三甚至万2.5的在线股票交易,还是申购费从前几年四折打到一折的基金代销业务,都是白热化。

之所以竞争白热化,一方面是互联网巨头们把先做规模后考虑盈利的思路带入了金融行业,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异质化极小,只能靠价格战揽客。

在这样的前提下,智能投顾恰恰可以成为各类券商、基金代销平台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还有免费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动机

在美国,之所以Welthfront等要收取资产管理费,就在于他们无法从代替客户买卖股票和基金中获得任何收入,管理费是唯一的盈利模式。

但是在中国不同,券商原本就有佣金收入,基金代销平台也有一折后的申购费、尾随佣金的和部分赎回费作为利润来源,他们未必需要将智能投顾服务的顾问费作为直接的利润来源——事实上,智能投顾促使更多的买卖频次,就足以为券商和基金代销平台带来增量的利润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崇尚免费的大环境下,向智能投顾服务收费,反而不划算。

所以,中国的智能投顾行业或许会日渐兴起,但从第一天开始,他们可能就是大机构的附庸,或者要做好被收购成为附庸的准备——在这个流量当道的年代,即使不考虑法律障碍,想靠智能投顾服务来收费,依然是太难太难的挑战。

本文作者张翼珍,内容来自互联网金融。了解更多决策参考信息请添加变革家小秘书(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或直接点击会员链接:https://jinshuju.net/f/Z7rfJh;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变革家”;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ok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