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如果查明确属恶意举报、虚假举报,应该严惩;可一旦举报内容属实,“狗”的具体身份和动机是什么,就不重要了,因为,即便是一条恶狗,只要他举报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也有利于倒逼P2P良性业态的形成。
变革家,以投资视角为您发现风险和商机!如果要对互联网金融在2016年的表现做一个盘点的话,那“P2P跑路”一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对P2P的监管基本上是事后监管,出了问题才会管,所以,投资者常常“缺乏安全感”。那么,P2P投资者的权益该如何保护呢?
12月19日,在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以及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6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论坛”上,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法制办副主任罗培新。罗培新的主要观点如下:
深挖P2P经营者的“前世今生”
长期以来,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地区,在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共享方面,做得还不够,但我们在改善。比如,现在我们正在做准金融业态的网上备案工作,它要求各个从事金融或者类金融业态的机构把所有的信息都上传到这个平台——你的股东是谁,他以前做过什么,这些东西都要备案,以此来判断你的信用。
你要做一个P2P公司,我们先通过信用查询看你是否爱惜名誉、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过去有没有违法违规的信息。比如有的机构,在深圳骗过人,然后再换个马甲来上海继续骗,如果上海查到了新公司的股东里还有你,那你的公司就会被整顿,甚至吊销执照。
等“历史记录”都清楚了,再看你的产品结构,有没有风险提示。如果不做风险提示,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狗咬狗”的同业监督机制
金融骗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诺超高的回报率,而在香港,同业公会的监督则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香港有一套制度很值得借鉴。在香港,是由银行同业公会来制定利率的,公会成员都是业内人士,如果某个金融机构或平台通过P2P来发放一些产品,回报率太高(超出银行利率太多倍)的话,同业公会(或其成员)就会发出声音说“这太不靠谱了,肯定是有骗局的!”
比如,银行业公会知规定的利率是4.7%,而你的理财产品定了20%,那我就可以举报你。 香港称之为“狗咬狗机制”。 在这个监督模式下,“狗”有很强烈的举报动机,因为,你的利率太高了,我的储户/投资者就被你吸走了。并且,举报也对自己有利,因为,一旦举报成功了,你垮台了,那原本属于我的储户/投资者就回来了。
“狗咬狗”机制,不仅监督利率,而且还监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等安全指标。即金融机构如果发现竞争对手将储户或投资者的钱拿来做一些高风险的或违法的投资经营活动,也会向同业公会或政府举报。
香港政府对这种“狗咬狗”的举报机制持鼓励态度。一旦被举报者经查实确存在非法集资嫌疑,举报人还会得到奖励。
在我们这里,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跟不上,往往是等出了事才管,但这就太晚了;而香港的“狗咬狗”机制,更注重事先和事中监管。同业举报弥补了政府监管部门对信息掌握的不足,该处罚的马上就处罚,因此会更有效率。
实际上,“狗咬狗”并非香港金融界所独有的现象,在华尔街,它早已是一种潜规则了。
试想,如果我们能把香港这种“狗咬狗”的机制引进互联网金融领域,那些以虚假的高回报率来迷惑投资者的骗子们还能生存下去吗?
“狗咬狗”的威慑力有多大?
其实,在内地的P2P领域,也曾发生过“狗咬狗”事件。
今年10月7日晚,P2P平台“爱投资”被网友“照标镜”发帖暴露涉嫌自融、赤峰项目批量造假。随后,爱投资方面声称自己查明了“照标镜”的真实身份,矛头直指“百泉贷”CEO安凯,并列举出了一系列“确凿的证据”。也就是说,爱投资认为自己是被竞争对手“给黑了”。这实际上就是“狗咬狗”。
这次,百泉贷对爱投资的质疑,枪口并不是指向其利率过高,而是主要集中在资金流向是否安全上。比如,爱投资公布的4家贷款企业中有3家的工商信息、2015年度报告、联系电话等信息完全一致,并且,据网友实地走访,3家企业在同一地点办公;两家企业2015年度报告显示,营业收入均为零;4家借款企业在项目上线前20日内增加注册资本(其中3家企业的注册资本由不到50万元直接增至1000万元),增资日与项目上线日之间的平均间隔仅为10天,最短的只有1天;这7家借款企业抵押物有造假嫌疑,无法确定其是否真的做了抵押。
“照标镜”还在质问中提到,爱投资发布的7家企业借款项目,合计金额2亿元,其中一家为2000万元,其余6家为3000万元,远远超出了监管细则规定的借款上限。(《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要求,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贷平台和所有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分别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和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额度分别是100万元和500万元。)
不过,百泉贷的安凯并不承认自己就是咬人的那条“狗”。安凯在公开声明中称,是自己的手机号被别人盗用,然后在爱投资上注册了“照标镜”邮箱,并编辑好造谣信息后发送给各大媒体、论坛、门户网站。
但无论质疑人的身份如何,质疑造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剧烈的。在“照标镜”的质疑贴发酵两天过后,爱投资的债权转让平台出现史上最大规模P2P债权转让踩踏事件。截止10月9日晚,平台债权转让项目已经排列了超过700页,也就是超过7000笔债权转让。
幸好,爱投资并未遭遇挤兑危机。
在随后的一周,爱投资官方针对“照标镜”的质疑逐一澄清。对这些澄清,部分投资者表示理解,只要能够保证他们的资金安全就继续信任爱投资。到10月17日,据爱投资官网显示,平台债权转让项目已减到178页,共计逾1700笔;到12月15日,爱投资的债权转让项目减少到650笔。
这次“爆料”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从过去两个月投资者对爱投资的信任度开始恢复来看,它当时可能是被“冤枉”了。今后,再遇到“狗咬狗”的,如果查明确属恶意举报、虚假举报,应该严惩;可一旦举报内容属实,“狗”的具体身份和动机是什么,就不重要了,因为,即便是一条恶狗,只要他举报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也有利于倒逼一个良性业态的形成。
华尔街金融界的“狗咬狗”
2010年的高盛“欺诈门”,想必有不少人还记得吧?当年4月16日上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提出证券欺诈的民事诉讼,称该公司在向投资者推销一款与次级信贷有关的金融产品时隐去关键事实,误导投资者。这场指控,让高盛付出了5.5亿美元的代价——其中,2.5亿美元补偿受害投资者,包括德国Deutsche工业银行(1.5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1亿美元),3亿美元算作和解费用,归SEC所有。
至于这次“欺诈门”的真相,有业内人士解释道:在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中,雷曼、贝尔斯登、美林等金融机构都“惨遭浩劫”,只有高盛和摩根大通生存了下来。可是,高盛的业务模式跟那些已经倒掉的金融机构差不多,都是以金融衍生工具来加剧金融风险,只不过,在某次风险兑现的时候,高盛做对了方向,而雷曼等做错了方向。既然大家都不是好东西,如何就能够让高盛一家独善其身呢?
所以,其他金融资本家便调动政治力量对高盛开始打击,要求分赃。高盛“欺诈门”,正好是这种“狗咬狗”的结果。
本文源自秦朔朋友圈公众号。变革家采用本文仅为信息提示之目的,不代表变革家对观点赞同或支持。优质项目推荐、创业项目拆解、核心风险提示、身边商机发掘,变革家让您捕捉更多商机、规避更多风险。更多信息请扫码联系我们。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