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市集”想做食材可溯源的线上农夫市集

电商
一米市集区别于其他生鲜电商的地方,希望打通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将食物的来源透明化。

“小刺猬草莓,农耕者宋全福,成长地点练塘镇蒸淀东淇村,搬运距离41.1km。”

一米市集平台上的食材有一张“身份证”,告诉消费者这些入口的食物从哪里来、由谁种植、距离多远。食材可溯源,这是一米市集区别于其他生鲜电商的地方,希望打通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将食物的来源透明化。

2015年9月正式上线的一米市集,定位高端生鲜电商,客单价在200元以上。创始人Matilda告诉36氪,在选品逻辑上首先考虑是否含有农药、化学肥料、激素、抗生素,再考虑购买频次和毛利。每个品类都会送到专门的实验室检测,将报告在平台上公布出来。

要追溯到食物的源头,首先需要稳定的供给端。一米市集多选择周边3小时车程的本地农场,采用“契作”(契约合作)的方式和农夫合作。比如包下几个草莓大棚,承担气候导致低收成的风险,获取更低的进价。不过当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有那么多有机农场可以满足供给吗?Matilda说,目前和一米市集合作的小农,平均100亩地可以销售三分之一的量,成长空间还有很大。在签约了十几个农户以后,越来越多的农友希望在一米市集上卖他们的产品,但平台的检测标准是“零检出”而不是“未超标”,来送检的供应商通过的大约只有三成。

一米市集的定价高于走民生生鲜路线的易果生鲜、本来生活、两鲜等,用户群是上层的中产阶级,再细分,主打有家庭的妈妈为主,75%的订单是女性,多为3-5人的家庭。还有一类是素食人群和留学归国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食品安全比较在意,对可持续的环境有比较强的意识。

那么如何获取这些愿意花两百块钱来下第一单的用户呢?一米市集更多的是通过BD的方式,一类是地推,2016年一米举办了500场活动,通过线下的交流来精准获客;另外一种方式是和高端健身场所异业合作,比如FitTime、GuavaPass,人群的重合度比较高。一年半的时间,平台积累了几万个会员。当会员数越来越多,平台将推出一个正式的CRM系统,以每一个用户ID为中心做数据管理,看到每一个SKU每天的动销情况。

平台的品类架构切的是家庭做菜的场景,有水果、菜蔬、肉禽、水产、乳制品、粮油酱醋、面点小食等十个类目,共1100个SKU。不过Matilda表示,做到1500个SKU就会打住。一方面平台选品的标准已经很高,太多SKU用户反而会“找不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控制损耗的考虑。

生鲜类产品天然有非标、保质期短的特点,有太多的不稳定性,如果没有做好销售计划,就很难降低损耗。U掌柜、我厨等生鲜电商都开始建立用户和商品的大数据模型预测销量,Matilda也表示,在标准化和降损方面,需要靠数据和系统。目前把基础的数据打好,未来希望一步一步不断优化供应链系统,做到全程的可视化。

从前端的农田到仓储再到消费者手中,由于第三方冷链配送无法做到全程冷链,一米市集选择了用比较重的投资,自建仓储和配送团队。采用可降解的保温箱,每天早中晚三次配送,可以做到当日配。当日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降损的考虑,如果80%的订单都集中在早上,物流的成本也会非常高,需要分流一部分订单到下午和晚上配送。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要盈利,需要有高毛利的品类来支撑运营。此前已经提到一米市集和农友的契约合作是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的方法;此外,一米市集开始做自有品牌,如采用有机食材的烧卖、水饺,不添加糖和盐的坚果等。盈利方面,团队表示暂不方便透露具体运营数据。目前团队聚焦上海,未来的目标是在2018年年底实现盈利,做到日均1000单。走高端生鲜电商路线的还有Fields甫田网,2015年被高鑫零售收购。

团队方面,联合创始人Matilda毕业于芝加哥商学院,曾任职于奥美广告、BCG 及 IDEO 大中华区 ,并创办 Bits x Bites(食物众创空间)。团队成员来自IDEO、联合利华、BCG、百胜等公司。

■本文来自36kr

– END –

编辑|黄瑜  视图|王政凯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微信|xiaomishu0001

参与讨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