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食第一股来伊份(603777.SH)交出了一份并不漂亮的业绩答卷。
3月14日,来伊份发布业绩快报称,2016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1%;2016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
相比之下,A股第二只零食股盐津铺子2016年年度报告同比增长30.88%,这对于来伊份而言,稍显尴尬。
来伊份是上海一家经营自主品牌的休闲食品连锁企业,在国内的销售规模、门店数量都较为靠前,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过产品全部来自于代工的供应商,而没有自己的生产商,并且销售以开设门店的模式进行。
来伊份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实体店一向比较稳定,但因为门店租金较高,重资产模式导致成本压力较大,不过随着去年上市募资到位,对物流和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后,利润增长加速,将来会向着做大做强发展。”
业绩有待提升
近年来零食行业兴起的品牌不在少数,三只松鼠、百草味等线上零食发展迅速,而盐津铺子、良品铺子也开始发力,来伊份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以三只松鼠为例,其成立仅四年时间,销售就已经突破50亿元,利润达到2.63亿元,比起三只松鼠,来伊份显然慢了。
盐津铺子近日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83亿元,同比增长17.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30.88%;增长率远远超过来伊份不足2%的水平。利润率为12%。
比起同行业其他优秀公司,来伊份的发展速度慢了些。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休闲零食行业,零售食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利润会趋于走低,来伊份门店主要在江浙沪地区,门店租金成本极高,利润率要比良品铺子低一些。另外,三只松鼠等企业选择上市,会进一步扩大规模,行业竞争更加剧,对来伊份的压力也会更大。
市场局限于江浙沪
来伊份的2000余家连锁店每年可以卖出30亿元的蜜饯、果脯之类的休闲食品,称得上行业巨头,但因为其市场几乎完全局限于江浙沪,90%以上的销量在江浙沪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对这家新晋上市公司恐怕并不熟悉。
2016年10月12日,来伊份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此前,来伊份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门店数量经历了近乎疯狂的扩张过程。2010年净利润就达到1.6亿元,2011年底,门店已达2556家。
截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拥有直营门店2111家、特许加盟门店160家。此外,来伊份目前还自建了网购平台,售卖包括坚果炒货、果脯蜜饯、粮油饮料在内的多种产品。数据显示,2013-2015年,来伊份公司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7.5亿元、28.6亿元、31.3亿元。
早在2012年,第一次启动上市进程的同时,来伊份即试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扩张,2012年底来伊份的直营门店数量达到2558家,而到2016年上半年,门店数又下降到2111家,关闭的约500余家直营门店多集中在此前曾积极拓展的安徽、北京、湖北等地,显示出扩张的极度不顺。一直到2015年,江浙沪地区对销售收入的贡献始终在90%以上。而这一市场经过多年耕耘已经趋于饱和,直接限制了来伊份业绩的进一步增长。
来伊份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以单店效益和规模效益结合,对单店效益不好的公司,我们会关掉,并不注意单纯门店数量的多少。
有业内人士认为,来伊份往外地扩张是个错误决策。“来伊份只能在江浙沪老家站得住脚,出了家门,别人家都有‘地头蛇’,斗不过。”
行业发展水平低
目前,三只松鼠、盐津铺子和良品铺子等同行业公司在迅速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因此,这一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知名营销专家路胜贞认为,企业要想成功,需要差异化的产品,目前零食竞争越来越趋同。另外公司也要开发受欢迎的大单品,对食品类快消企业而言,某一大单品就可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尚未听说零食类企业开发出哪一款大单品,乳业一款大单品可以销售到200亿以上,而零食行业一旦出现这款大单品,对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然有非常大的帮助。
实际上,休闲零食行业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盐津铺子在招股书中表示,整个小品类休闲食品行业自动化程度较低,精细化的深加工尚未普及,市场上大多数的生产者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落后,不少还保持着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无法全面实行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若同行业其他企业不能严格控制食品质量,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将会给整个行业形象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告诉记者,“目前休闲食品行业门槛低,很多资金进入休闲食品行业。目前,中国传统特色小品类休闲食品市场在销售规模、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均不占优势,整体上行业集中度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中国的休闲食品行业规模及潜力巨大,是以薯片、膨化食品等淀粉类休闲食品及糖果、巧克力等西式休闲食品为主的主流市场,而其它的食品相对边缘,并且市场也被国际休闲食品巨头占据,弱势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本文来自投资者报,记者金见欢。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