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做饭已逐渐成为了和看电影、打游戏、煲剧、逛街并列的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并且,它还可以虐狗,不信啊?来来来,新一酱做个小调查:到了饭点,你通常都是怎么解决的?
感谢百度美团饿了么“红黄蓝三巨头”,似乎外卖或外面吃已经成为了第一选择(有人帮忙做饭的同学,给你一个表情自己体会),自己做饭似乎不再是第一选择。毕竟,如今时间越来越宝贵,单纯为了填饱肚子而买菜、洗菜、烧菜、洗碗,似乎太不合算了。
不过,这不代表没人在家做饭了,相反,朋友圈上的厨艺大赛十分热闹,只不过大家做饭的意义改变了。“做饭就是一次旅行,菜谱就是行前攻略。”共享菜谱社区下厨房CEO王旭升告诉新一酱,“往大了说它是宅文化的一种。”下厨房的用户数据也表明,相比工作日,更多人会在闲暇的双休日查看菜谱做饭。
几乎所有城市用户的活跃时间段都类似,北京上海的活跃用户相比其他新一线城市更多。而双休日和工作日同一时段的活跃人数虽然接近,但可以明显看到不同时间段的区别。
午餐时段双休日的活跃人数比工作日多,这很好理解,工作日的午餐一般在单位食堂、餐馆或是自己带饭解决。双休日晚饭时间段的活跃人数低于平日,但双休日午夜0点左右的活跃人数也不少。
下厨房的社区中,不少用户会在每个周末前计划好菜谱,准备食材。周末一家人的集体活动就是在家吃饭,从前期准备到上桌吃饭,甚至有一种仪式感。Cookpad创始人日本人佐野彬光也认为,烹饪能帮助维系家庭。Cookpad是日本最大的菜谱分享平台,2009年在日本上市。2年后下厨房上线运营。
烘焙有多火?烘焙大概是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一种食物品类。
佛山人黄嘉惠小时候不太做饭。只是偶尔在母亲做饭时帮着打下手,翻几下锅铲。不过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厨房后,做饭变成了她的兴趣。她从2013年开始在网上陆陆续续地写菜谱,去年一年大约上传了60个菜谱。她喜欢把菜谱当成生活日志来记录,家里人围绕做饭这件事的有趣语录都会记下。比如丈夫在看到派时说的“你怎么做了那么大一个蛋挞”。如今,做烘焙时,女儿也会参与进来,帮着打鸡蛋、或是揉面粉。这会让她想到自己的小时候。
我们从下厨房2012年到2015年每个月的“Top 100流行菜谱”中,提取了用户为它们加注的标签和每道菜的跟做量。新一酱发现,“蛋糕”与“家常菜”有明显的此消彼长趋势。截止2016年7月,被做过最多次的十个菜谱中,有八个是烘焙类。
可以这样理解,人们下厨更多是为了做更不同的食物。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厨房新手在这几年里迅速成长,相比随手的家常菜,烘焙这种对配方精确到克的食物更需要攻略。另外,在下厨房社区,像“君之”、“Tinrry甜悦”这样有名的烘焙达人,吸引着烘焙爱好者,这也让“烘焙”菜谱跟做量相比其他菜谱品类有更明显的优势。
截止到2016年7月,下厨房上用户总共创建了552052个菜谱,逐年上升的菜谱数量和菜谱品种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这也直接导致2015年每月流行的菜谱中,“家常菜”和“蛋糕”这两个品类的数据要比2014年略微下降。
另一方面,从几年前共享菜谱社区开始流行到如今,许多用户可能已经完成了一次社会角色的变化,当家中新的生命出现,饮食健康就成了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
“我自己做烘焙的时候原料选择上会比较谨慎,会选动物淡奶油而不是植物淡奶油。” 黄嘉惠说。她从2013年女儿出时就在共享菜谱社区上上传菜谱,在她下厨房的主页上,大多都是烘焙类食物的照片。除了因为烘焙类植物颜值高好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太放心外面做的面包蛋糕,“大多都是用的植物淡奶油。”她说。
新一酱平时不太做饭,但喜欢看别人做的好看的菜(颜即正义),用眼睛鉴定这个菜好吃以及好做与否后,会点击收藏,当然什么时候做就要看六月会不会飘雪了。
很多人和新一酱一样,因为下厨房的数据显示,家常菜被收藏了4507.66万次,但只被做过277.13万次,但收藏烘焙菜谱的人完成率是最高的,收藏次数与做过次数的比例是10比1。(这里需要说明下,“做过”是指在下厨房上传过的菜谱所对应的作品数,如果仅是跟做但没有上传作品的数据,就不算在里边了。)
下厨房上有一个“厨房问答”的用户互动板块,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什么喜欢烘焙?”一个被赞最多的回答是ID叫查无Jenny说的,很文艺:“岁月静好一直觉得生面团在烤箱里慢慢的膨胀变色,像极了我们的一生。”
当做饭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做饭的空间——厨房也就有了它另一层意义。用社会学一点的话说,厨房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空间”。
下厨房通过调研发现,用户人群年龄的高峰在20到25岁和25到30岁,分别占到了总用户数的32%和35%。新一酱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社会关系更丰富,变动更多,也比较容易感到不安。从刚毕业,一人生活变两人生活,到结婚生子,每一次社会关系的重构都伴随着焦虑与不安,这时类似下厨房这样社区属性更强的,以兴趣为纽带的线上社交关系就起到了作用,陪伴式地帮助人们度过生命里的一段不安定时期。
生活在成都吴静岚在下厨房上结识了同样热爱做饭的一群厨友,有时会聚在一起做菜。等房子装修好了,她准备开放厨房,让厨友一起来家里做菜。她承认,因为做饭认识的厨友,有时比原本朋友更亲密,不仅因为兴趣相似,而且往往性格相投。
哪个城市做饭最积极?
北京的菜谱贡献量最多,接近6万个,占了下厨房所有城市贡献菜谱的9.4%。但北京不是下厨房渗透率最高的城市,根据下厨房过去半年的App访问统计,北京仅排在第四(7.2%)。渗透率最高的城市是厦门,有13.3%,也就是说,过去半年中厦门每10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使用过下厨房App(其中不包括在移动端及PC端访问过网页的用户)。
王旭升把这个解释为和GDP正相关。下厨房在北京、上海做线下活动时,来参加活动的人都知道这个共享菜谱社区,这说明这两个城市中,能被线下活动吸引过来的新用户已经不多。现在下厨房考虑更多的是非一线城市的下沉,让更多新一线、二三线城市的人知道下厨房。
其实有些新一线城市的人在做饭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性。在烘焙这一品类中,生活在上海和无锡的人完成率更高。而总体来看,在新一线城市里,杭州和无锡的“Mark党”比例较小,各个菜品的完成度相对高。
如果拿各城市的注册用户数和累积贡献的菜谱数量作比较,除了北京、上海,佛山的贡献率更高,超过深圳、广州,而厦门、成都、青岛的菜谱贡献率也仅次于深圳、广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下厨房今年的大型用户派对会选在成都,而这个活动前两年的举办城市是上海和北京。
做饭的生意怎么做?
下厨房也在寻找如何在新一线城市推广的方式。他们选了成都和青岛试点。他们的理由是成都和青岛的渗透率不高,但GDP相对较高,在1万亿元左右。下厨房会在这两个城市举办线下活动,比如下厨房10月份在青岛,举办了 “青岛菜市场大冒险”,把青岛用户组织到一起,以食会友。
除了线下活动,下厨房还试着和一些美食综艺节目合作。比如在腾讯的自制综艺节目《拜托了冰箱》中,能看到下厨房的LOGO和王嘉尔迷之受欢迎的口播广告,下厨房则在社区上传《拜托了冰箱》的菜谱。市场部经理说,虽然综艺节目的城市下沉效果并没有数据支撑,但从身边朋友的留言和网上评价来看,反响不错。
电商也是一定会做的。2014年年底,下厨房“市集”上线,主要贩卖食物成品、食材、厨具等相关产品。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电商尝试,在做市集之前,他们尝试过导购平台,尝试过集合城市周边农场的生鲜电商“厨房有点田”,但因为过低的转化率,前两种商业模式都失败了。
他们吸取了教训,也选了一个进入食品电商领域较成熟时机。与一般电商不同的是,下厨房市集上会根据用户反馈决定上线商品。活跃用户会获得新品优惠尝鲜机会,黄嘉惠就是其中之一,而用户好评率超过90%的商品才会上架销售。成立6年,下厨房现在有100人左右的团队,大部分人也是从开始做市集后才加入,对一个发展6年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人员增速并不快。
从下厨房的市集2015年年初开放到现在,黄嘉惠已经在市集上花掉了2万多元,各种生鲜食材、刀具餐具、锅碗瓢盆她都买过。截止2016年7月,总共有一千多家商户在市集上开店。
下厨房最近投资孵化的一个项目叫三鲜321cooking,用户可以下单预定购买半成品的食材和配料,做出大厨研发的菜品。与“我厨”等类似产品相比,三鲜321cooking的菜品不一定是家常菜,而是更讲究卖相和独特性,目的是让在家做饭的人能做得和大厨媲美的菜。这大概也是作为居家休闲方式——做菜的必然需求吧。
下厨房中还有一群很重要的用户——海外党。它们大概占了所有用户的十分之一。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占比最高,分别有30.8%,12.1%和10.9%。这3个国家也都是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国家。
与享受家庭的烘焙党们相比,海外用户最爱做的4类菜都是便于操作的快手菜、下饭菜。Max&Salad大开沙界的创始人以及下厨房达人八脚的妻子曾经就是海外党的一员。他现在经营一家顾客DIY式的沙拉店。
八脚在下厨房社区颇有名气,除了他分享的菜谱和连锁沙拉店外,还因为他有一句虐狗名言:“你们去征服世界吧,我只想征服一个人的胃和心。”这句话现在还留在他的主页上。
八脚和他女朋友是在高中校友会活动上认识的,但在认识后的三个月女朋友就出国留学了。贴(xin)心(ji)的八脚帮她下载了下厨房,并收集了不少留学党容易上手的食谱。然后,这两个人的异地恋方式就是八脚在下厨房上指导女朋友做饭,然后互相上传菜谱,留言虐狗。然后,女朋友就变成了太太。
所以你看,做饭不仅是让人放松、融洽家庭的休闲方式,它还可以战胜异地恋。一点人生经验,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自新一线城市研究室,作者:毛怡玫 视觉/王方宏
参与讨论